收入|一个县级小剧团,被一群90后00后整活了!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 绿水青山带笑颜 。 ”直播间里 , 一男一女两个年轻的演员身着戏装对唱 , 边唱边用手扮出一招一式 。 只要这《天仙配》经典的曲调一响 , “树上”二字一出 ,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的直播间总能掀起一波高潮 , 热闹非凡 。
自从今年1月入驻抖音 , 这个来自安徽安庆、有着66年历史的老剧团几乎每晚七点半都会准时开播 。 一群年轻的面孔随即出现 , 他们有时穿戏装 , 有时又着便服 , 有时是男女对唱 , 有时又是四个甜美的女孩合唱 。 从《女驸马》唱到《海滩别》 , 唱段或经典或冷门 , 一应俱全 。
收入|一个县级小剧团,被一群90后00后整活了!
文章图片

“终于等到了《十二月调》 , 小时候和爷爷一起看孟姜女哭得稀里哗啦 。 ”
“黄梅戏余音绕梁 , 三日不绝 , 太好听了!”
“我一个00后 , 听完居然一下爱上了黄梅戏 , 甚至还有点想哭 。 ”
看着屏幕上数千名观众们的留言 , 剧团团长刘丽华觉得熟悉又陌生 。 受疫情影响 , 2020年一整年 , 剧团就只在县里送戏演出 。 去年冬至做完最后一场团拜会演出后 , 更是没有再外出过 。 在演出与收入都在减少的情况下 , 今年1月 , 刘丽华决定让剧团在直播间里演出黄梅戏 。 让她意外的是 , 开播三个月 , 剧团就收获了近60万的粉丝和300万点赞 。 同时 , 也多了一份除了拨款和外出演出之外的新收入 。
“没想到直播间里能有这么多观众 , 还有人隔着十几个小时的时差看我们演出!”刘丽华感叹道 。
在她30年黄梅戏从业生涯的记忆中 , 曾经 , 唱黄梅戏的地方是被村里男女老少团团包围着的小戏台 。 再后来 , 是大大小小的礼堂戏院 。 而如今 , 又多了每晚热闹的直播间 。
从小戏台到大舞台
“小时候就觉得黄梅戏好听 。 ”1973年出生的刘丽华自小就在黄梅戏中耳濡目染 。 外公最大的爱好就是听黄梅戏 , 妈妈常哼唱着《孟姜女十二月调》哄她睡觉 , 令她印象深刻 。
70年代 , 村里放映露天电影《天仙配》 , 她跟家人老早就拎着小板凳去看 , 被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感动 , “他们为什么要分开?为什么要回到天宫?不回到天宫多好 。 ”
读初中时 , 刘丽华陪同学去县剧团面试 , 面试老师让她也唱一段 , 她一唱 , 过了 , 回家对着收音机学了两周 , 又过了复试 。 后来 , 她决定去报考黄梅戏学校 , 想着学一门技术 , 将来可以有一份稳定工作 。
刘丽华回忆 , 那时自己刚从农村出来 , 没有正儿八经练过基本功 , 性格也不活泼 。 进入学校后 , 有很长一段时间感到自己不适合干这行 。
直到1991年 , 刘丽华从学校毕业 , 来到怀宁县黄梅戏剧团 。 没想到 , 这一待就是30年 。
不同于在学校 , 剧团老师不单讲理论 , 也会让年轻演员多实践 , 自己琢磨 , 给她提供了很多空间 。 但怀宁县戏剧团当时经济效益并不好 , 作为基层剧团的演出条件艰苦 。 剧团外出演出 , 每次出行一两个月 , 演员要自己带铺盖、水瓶 , 晚上睡在剧场地上或杂物间 。 有一次演出被骗 , 回来连路费都不够 。 “我感觉像流浪、像逃荒 , ”刘丽华回忆 。
剧团的演员收入则要靠政府差额拨款和演出费 。 刘丽华记得自己刚去时 , 第一个月工资只有90元 , 外出演出六毛钱一场 。
工资低 , 一些演员干着干着就离职了 , 专业也没人带 。 “同年进团的基本上都离开了 , 要么改行 , 要么留在团里 , 但不做演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