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立|阅读是避难所 是能量供给处( 二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英文原版)总会在睡前读上两首 , 尽管已经烂熟于心 , 但还是享受翻阅带来的快乐 。
埃科会选择杂文、访谈、时评类的书 , 比如《如何带着三文鱼旅行》《帕佩 撒旦 阿莱佩》 , 他总会提供看待现实问题的不同方向 , 其视野具有很强的前瞻性 , 加上犀利的笔法、调侃的态度 , 睡前读来回味无穷 。
博尔赫斯的诗集是枕边挚爱 , 《夜晚的故事》《另一个 , 同一个》《深沉的玫瑰》……博尔赫斯不仅是让人仰望的拉美文学教父级文豪 , 亦是埃科非常喜欢的作家 。 众所周知 , 《玫瑰的名字》便以博尔赫斯为原型 。 私心将二人作品放在一起 , 仿佛入睡之后 , 还能听见他们的对谈 。

您会在地铁(或高铁、飞机)上读书吗?您觉得哪类书(包括主题、装帧、开本)适合在通勤或旅途中读?当大家都在刷手机时 , 您拿出书(甚至是竖排书)来读 , 是否介意别人的窥探?
孟立:带在身边的书 , 可以是电子书、口袋书、耐看的杂志 , 它们体积小、轻 , 便于携带 。 我出门会根据旅途的长短 , 选择带电子书或口袋书 。 在地铁上 , 我发现也有专心读书的人 , 我还当真“窥视”过 。 倘若我遇到在通勤路上读书 , 而且还是手拿竖排书的人 , 我会想此人一定是对这类书籍有强烈兴趣 , 也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著 , 我会投以赞赏的目光 。
王道:会的 。 我以前乘坐飞机或火车都会带书 , 尤其是平时难啃的书 。 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 或者带一些小说类 , 如沈从文的《边城》、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废名的《竹林的故事》、孙犁的随笔集 。 还有现在装帧小巧的小说集 , 如短篇经典文库中叶弥、苏童的小说集 , 还有石黑一雄的袖珍本小说集 。 读书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 正好借此离开手机 , 让眼神休息一下 。 我还带过苏子美的诗文集、徐灿的《拙政园集》作为旅行读物 , 都是竖排的 , 可以沉心阅读 。 读书人是不会挑环境的 , 当然更不会在意旁人的眼光 , 因为那是独属于自己的世界 。
貔貅肉仙:日常出行 , 无论是地铁 , 还是高铁、飞机 , 总会带本书在身边才安心 。 一般会选择短篇小说、纪实、杂文、随笔等类型 。 开本选择小32开的 , 或者口袋本 。
适合通勤出行的系列书籍很多 。 上海译文出版社就有不少值得推荐 , 译文华彩·漫游、译文纪实系列、山杯系列、译文经典系列 , 俗称窗帘布;小32开本的 , 作家有:石黑一雄、纳博科夫、戈尔丁、莫迪亚诺等 。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文学、物灵、访谈 , 折射集系列也是小开本 , 内容涉及短篇小说、杂文等 , 趣味性、可读性兼备 , 也是在路上的好伴侣 。
阅读的过程 , 无论身在何处 , 都是自己和书的交流 , 自然不会介意别人的眼光 。 即使读菲利普·罗斯 , 只要我不露声色 , 一切无须在意 。 也许当我拿出书时 , 路上也会有其他人 , 选择带书 , 而非手机 。

旧书店正在城市文化生活中隐退 , 您爱逛旧书店吗?在您看来 , 逛旧书店的乐趣何在?当您到一个城市旅游时 , 会不会特意寻访当地有特色的书店尤其是二手书店?
孟立:有些书你在书店是买不到的 , 在旧书店里有可能碰到 。 我见过动乱年代被烧毁的书 , 尽管它早已被重新排版印刷 , 到处可见 , 但感受到的温度不一样了 。 在旧书店里 , 书有明显的时间痕迹 , 你的很多记忆能被唤起 , 倏忽之间有点儿穿越感 , 乐趣在此吧!
王道:旧书店绝对是我的心头最爱 。 每到一个城市 , 肯定会去逛逛旧书店 , 连到日本我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