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立|阅读是避难所 是能量供给处( 四 )


因为非常喜欢莎士比亚 , 也陆陆续续收集了十八、十九、二十世纪各种编辑版本的莎翁戏剧 , 满满当当得有30多种 , 其中约翰逊博士、查尔斯·奈特版本尤为珍贵 。

读纸质书时 , 您是会在书上做圈点、批注 , 还是有或轻或重的“洁癖”?如何整理读书笔记?是否介意别人翻阅或借阅有您批注的书?
孟立:工作、学习类的书是可以随手圈点、做注的;自己喜欢的书、喜欢的作者的书 , 会有一些“洁癖” , 必要时宁肯夹小纸条 , 也不愿写写画画 。 我的读书笔记少数会变成文章 , 一些零散碎片 , 曾经时常出现在我的广播节目中 。 有些读书心得是可以也希望与他人分享的 , 但太过个人的臆想和感受 , 应当仅仅属于自己 。
王道:以前我对书非常敬畏 , 绝对不敢批注 , 但后来我就放开了 , 因为新版本的书数量很大 , 而且书只有经过动笔阅读后才是真正属于你了 。 我觉得读书时应该动动笔 , 要么做笔记 , 要么做批注 。 对于新书我会做大量的批注 , 然后抄写进日记 。 但对于线装本或者1949年前的文本不会做批注 , 舍不得 , 毕竟是不可复制的旧书和古籍了 。 一般做过批注的书就不大借给别人了 , 毕竟是随时随地所写 , 笔迹潦草 , “不堪入目” 。
貔貅肉仙:作为一个书读完之后九五成新的洁癖 , 几乎不会在书上做任何标注 , 需要注释的书籍 , 我会买两本 。
关于读书笔记 , 除了内容摘抄之外 , 还会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家生平、年级、身份等有效信息 。 因为往往作家之外的身份 , 是决定风格的关键性因素 , 比如画家、音乐家、动植物学家、符号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二、不熟悉的作家会从熟悉的老朋友入手 , 并试试画出作家关系、评价图;三、针对人物、主题、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类比 , 这也是拓展自己思维的方式 。 通过上述方法 , 书会越看越透 , 仿佛真的会站在巨人、前人的肩膀之上 。

您觉得用Kindle、iPad之类的阅读器看书 , 和读纸质书的感受有何不同?是否会囤积大量电子书?有没有听有声书的习惯?
孟立:书与书不同 , 读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 有些书我把它们归为速读本 , 可以飞快看下去的书 , 无须挑剔媒介 , 电子也好 , 纸质也罢 , 任何方式只求看过即可 。 有些好书 , 是可以电子、纸质兼而有之的 。
关于有声书 , 最主要的意义应该是对眼睛和手的解放 , 还有方便的伴随性 , 使读书能够“一心二用”并且“耳听八方” 。 但我作为曾经的广播人 , 熟悉并理解用声音传播的方法和形式 , 因而对有声书还有着超出实用意义的偏好 。 好的有声书 , 能够呈现演播者对原著的“二次创作” , 因此 , 我在听有声书时 , 会以我对声音艺术的敏感和理解 , 去欣赏有声书的美 。 最近听了梁晓声的《人世间》 , 非常好听 , 很喜欢!
王道:我读书一定要读纸质书 , 除非是网络小说 , 否则便很难有“代入感” , 总觉得是“隔靴搔痒” 。 纸质书就像是和朋友面对面喝着咖啡交流 。 Kindle我是买过的 , 下载了一些历史经典 , 但最后还是没有读下去 。 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很难改变 。 我也不大爱听书 , 听相声、听评书可以 , 但是经典的书籍 , 还是需要眼神与文字的交流 , 那种排版的踏实感 , 使人觉得很舒适 。
貔貅肉仙:虽然也会看电子书 , 但没有用过任何阅读器 , 真的更爱纸质书 。 一本好书 , 不仅得益于其作家的创作内容 , 更融合了出版人的心血 , 那是从腰封、封面、内封、插画、书口等集合的艺术 。 做书 , 亦是做艺术 , 这只在纸质书上可以得以体现 。 电子书只是单纯获取知识的渠道 , 它无法呈现纸质书的美 , 那是时光的美、是创作的美、是交流的美 。 甚至 , 你会发现 , 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专注力、阅读速度都是有差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