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送别图|小舟:虚己以游世

京江送别图|小舟:虚己以游世
本文图片

空舟
沈周画过许多送别图 。
65 岁这年 , 他再画一幅 , 名为《京江送别图》 。 此时的江南 , 杨柳葱郁 , 风光无限 。 所画之人吴愈 , 是沈周的朋友、文徵明的岳父 , 正赴叙州(今四川宜宾)任太守一职 。 他乘舟远去 , 拱手看向岸边 , 浩渺江水一侧 , 众人长揖作别 。
京江送别图|小舟:虚己以游世
本文图片

《京江送别图》局部 明代 沈周
受地理环境与高山走势所限 , 由东向西去 , 驾舟而行 , 历来是最佳选择 。
早在南宋时期 , 诗人陆游就曾自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 , 跨越 1500 多公里至夔( kuí )州(今重庆奉节)赴任 , 这趟历时约 160 天的旅程 , 被详细记录在了他的名篇《入蜀记》中 , 而其所用交通工具 , 正是舟船 。
京江送别图|小舟:虚己以游世
本文图片

《京江送别图》局部 明代 沈周
远距离行舟 , 本不算安逸之事 。 好在 , 时人有解决之道 , 远行便也变成为了雅事 。 正如明代画家姚绶在钱选的《浮玉山居图》末所题:舟中赖此能消日 , 半匹溪藤意趣多 。
溪藤 , 即是画画用的宣纸 。 唐宋时期 , 江南地区大多采用古藤造纸 , 因当时的古藤多是来自嵊( shèng )州附近的剡( shàn )溪 , 这种以古藤造出的纸 , 常被称作是溪藤或藤纸 。 所以 , 姚绶的题跋 , 道出了小舟中的文雅:舟中因为有画画用的藤纸 , 乐趣随即多了起来 。
【京江送别图|小舟:虚己以游世】京江送别图|小舟:虚己以游世
本文图片

《浮玉山居图》局部 元代 钱选
舟中画画 , 亦或赏画 , 并不鲜见 。
鉴定家傅申考证 , 明代董其昌八次宦游 , 走的都是水路 。 水中行进 , 漫漫航程 , 带上能够记录的纸笔和可供赏阅的佳作 , 是最为称心的事 。 一来 , 文人可用笔墨勾画景物 , 二来 , 随着心境变化 , 还可展卷读画、题写画跋以作留念 。 董其昌于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上端题写的“天下第一王叔明画” , 恰是作于行舟之时:庚申中秋日 , 题于金阊( chāng )门季白丈舟中 。
京江送别图|小舟:虚己以游世
本文图片

《秋山草堂图》局部 元代 王蒙
只是 , 可以画画的舟 , 已算不得舟 , 而应是有一定规制的船 。 真正悠然于水上的小舟 , 常见于吴镇画中——
他笔下的《芦滩钓艇图》 , 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崖壁古树 , 用笔率意粗犷;中间一片留白 , 景色荒寂 , 此时 , 唯有一叶扁舟飘然江中 , 舟中渔父挂起钓竿 , 拨棹( zhào )归去;右侧是平衡画面的自题诗 , 他写道:红叶村西日影余 , 黄庐滩畔月痕初 , 轻拨棹 , 且归欤 , 挂起渔竿不钓鱼 。
京江送别图|小舟:虚己以游世
本文图片

芦滩钓艇图 元代 吴镇
中国古代 , 渔父形象和渔隐的生活方式是隐逸文化的经典符号 , 也是象征 。 自蒙人南下 , 汉族文人仕进无门 , 社会地位骤降 , 多数选择了隐逸山野 , 于是 , 渔隐便频繁出现在了纸绢上 。
只不过 , 吴镇的渔父 , 更加洒脱 , 他只顾一份悠然 , 似并不在意瘾或不瘾 , 正如他所写到的:轻拨棹 , 且归欤 , 挂起渔竿不钓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