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东:一个文人的十年

一个文人的十年——读黄晓林先生《日用常行》
文/马晓东
|马晓东:一个文人的十年
本文图片

在我的眼中 , 晓林兄是一个十足的文人 , 这年月 , 这样的人很稀缺 , 很珍稀 。
孟子有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 。 如果说白了 , 就是你们都往那边走 , 我就是要往这边走 , 谁也别拦着 , 而且是真走 , 不是说着玩的 , 这里面有一个很宝贵的精神 , 那就是“独立性” , 坚持一种独立性 , 现在变得很难 , 但是晓林兄做到了 。
这是一本记录着自己十年闻、思、修、证经历的思想笔记 , 是一个文人的精神记录 。 在中国社会几十年剧烈变迁的背景下 , 在各种思潮、价值观滥觞的大海波涛中 , 这些随笔文章宛若是一盏小小的航标灯 , 尽管光亮有限 , 但确定发光 , 这光既在照亮自己 , 也在指引那些夜航者 , 此光不灭 , 大道永存 。 就像是本书的中心思想:百姓日用即道 。 本书中有大道 , 这个大道也正是书名——《日用常行》 。
这四个字得来不易 , 特别是对于文人来说 , 文人为学 , 好求高深险峻 , 不似“日用常行”般平易 。 书中也讲到一个故事 , 他说《读书》杂志上有一篇文章 , 作者翻译西方一篇学术文章 , 一句话未加句读 , 竟然有68个字 , 一口气不喘 , 又不知所云 。 现在很多学术文章 , 端起架子做学问 , 把中国文字写的佶屈聱牙 , 好像不这样就不够学术 , 让人看不懂了 , 似乎学问就深了 , 其实是自欺欺人;大诗人白居易写诗专门要读给老奶奶听 , 老太太听不懂 , 就重新写 , 这说明 , 真正的道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 晓林兄有此见地 , 可喜可贺可佩!
|马晓东:一个文人的十年
本文图片

《日用常行》这本书文章写了十年 , 这十年里的思想轨迹 , 历历在目 , 从早先的具体而感性 , 到现在的抽象而宏观 。 这既是一个文人笔写习惯的明证 , 又处处见对中国文化流露的真情 ,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片语只言 , 随手拈来 , 花开四处 , 所用所点 , 不仅见到晓林兄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 , 也让人叹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说 , 《日用常行》这本书 , 可以让人收获良多 。
比如 , 他在书中谈到:“儒家不是学问 , 而是一种生活” , 这种提法我第一次听说 , 感觉很好 , 我以前也从来没想过人们经常谈论的“儒家”到底是什么 , 因为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失 , 一般人很少去考虑“儒家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 很自动会认为 , “儒家”肯定是很高深的学问 , 而经这本书中的“点拨” , 才恍然反顾 , 本来嘛 , 儒家当然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以及生活实践 , 只是我们不去反思静观而已 , 其实儒家依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再比如 , 在参观九一八纪念馆的时候为文 , 谈到“勿忘国耻”一词 , 这个“耻”字 , 其实更多的是日本人之“耻” , 日本人以武力进攻侮辱中国这样一个文化昌盛发达的文明体 , 这本身即是一件“人类之耻” , 以前未见有人从这个高度去看问题 , 一个“耻”字 , 从国家的高度上升到了文明的高度 , 这种历史的纵深感恐怕也只有中国这样的文明体才具备 。
《日用常行》中的文章不人云亦云 , 也不强以为文 , 都是心地发露 , 有感而发 , 这是他独立精神的具体体现 , 尽管他从事的是传统纸媒行业 , 但是他不说违心话 , 不做官样文章 , 我认为支持他做到这点的有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