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本|四川古籍修复师:“再造善本”让孤本不孤

中新社成都4月22日电 题:四川古籍修复师: “再造善本”让孤本不孤
作者 单鹏 王磊
“金镶玉”装的《文心雕龙》静静躺在四川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袁东珏办公桌一角 , 平整地压在厚实的木板之间 , “这个步骤叫‘压平’ , 估计再有半月 , 就可以拿去打眼、装订了 。 ”袁东珏说 。
4个月前 , 当这部明刻本《文心雕龙》从地下库房取出时 , 书身已布满岁月剥蚀的痕迹:因纸张纤维老化 , 泛黄的书叶脆弱不堪、相互粘连;纸张虫蛀严重 , 局部还有霉烂 。 年逾七旬的袁东珏是这部《文心雕龙》的“主治医师” , 她花了4个月时间“抢救”这部古籍 。
四川是古籍资源大省 , 拥有古籍收藏单位138家 , 汉文古籍藏量约187万册 。 古代文献典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
古籍修复离不开古籍修复师的巧匠之手 。 在四川省图书馆内的省古籍修复中心里 , 袁东珏正在工作台前修复一部清代乾隆时期的家谱 。 台面上 , 一张薄如蝉翼的书叶平整铺开 。 灯光下 , 虫蛀、龟裂所造成的书叶破损触目惊心 。 袁东珏用毛笔蘸着浆糊 , 把手工制作的补纸与古籍破损处粘合在一起 , “补破相对容易 , 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 例如要先补书口 , 这有利于加固书叶;同时还要观察书的纹路 , 将补纸的纹路与之对齐 。 ”袁东珏解释说 。
面对虫蛀、霉变、酸化、断线等古籍“通病” , 毛笔、铅锤、剪刀、尺子等传统工具加上古籍修复师的丰富经验仍是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 。 作为四川省图书馆目前年龄最长、资历最老的古籍修复师 , 过去近40年间 , 袁东珏修复的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多达355种、4088册 , 其中不乏四川省图书馆镇馆之宝《洪武南藏》等珍本、孤本 。
“古籍修复这门技术入门很快 , 但门道很多 。 由于古籍破损状况各不相同 , 修复方案也要不断变化 。 ”袁东珏说 , 古籍修复师要善于运用“望闻问切”发现古籍的“病因” , 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案 。
与此同时 , 一批新技术启用使得古籍修复更加精细 。 据四川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古籍部副主任罗涵亓介绍 , 测厚仪以及纸张纤维分析仪的投用 , 可以更准确地测算出书叶厚度及成分 , 以便精准匹配补纸;测酸仪能准确测量书叶酸度 , 从而检测古籍修复脱酸效果;低氧充氮杀虫室为古籍储藏提供近乎无氧的空间 , 可有效避免虫蛀难题 。
【孤本|四川古籍修复师:“再造善本”让孤本不孤】在信息技术加持下 , 四川省图书馆部分珍贵古代文献已进行影印再造 , 依据原书板式制作成“再造善本”;一批古籍的影像也已保存制作成电子书 , 供读者在网络数字阅览平台阅读 。 自2007年以来 , 四川省图书馆已完成馆藏再造明初版《陈老莲水浒叶子》、清稿本《四川南阆盐务图说》、明版《华阳国志》等善本近30种 。 “这种方式能拉近普通读者与古籍的距离 , 古籍再生性保护将让孤本不孤、化身千百 。 ”罗涵亓表示 。
采访人员离开时 , 袁东珏停下手里的工作 , 起身来到另一处工作台与几位年轻的古籍修复师一起制作拓包 。 这些古籍修复师将在“世界读书日”当天走进成都一所小学介绍拓片制作技艺 , 圆鼓鼓的拓包正是关键道具 , “希望增进青少年对古籍的了解 , 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 ”袁东珏说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