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邓浩然)
新华社天津4月22日电(采访人员郭方达、尹思源)对于视障人士而言 , 看书似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享受 , 但他们正在用“声音” , 给无光的小世界“凿”出一束光 。
“奢侈”的阅读
天津残联盲协秘书长蔡成拿出一本盲文书放到桌上时 , 发出了咚的一声 。
黄色的牛皮纸 , 厚厚的装帧 , 凸起交错的浮点构成了黄色海洋上起伏的波浪 , 用手指接触 , 就是文字的脉搏 。
“现在看这种书的不多了 。 ”蔡成找到这本书稍微费了些工夫 , 即便他本人保留了阅读盲文书的习惯 , 也不得不承认 , 阅读 , 对于像他一样的视障人士而言 , 在过去总归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情 。
盲文书籍的印刷需要专门的器械和纸张 , 市场体量小、受众阅读意愿不强等注定了盲文书相对尴尬的境遇——往往只用于盲校教材 , 市面上的其他书籍少之又少 。
本文图片
通过抚摸 , 视障患者能够阅读盲文书籍 。 新华社采访人员郭方达4月20日摄
盲人按摩师赵金良回忆说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 , 一套盲文书就要几十上百元 , 是绝对的“奢侈品” , 除了教材以外 , 同学们极难有机会看到新书 , 只能凑在一起听广播“解渴” 。
与此同时 , 盲文书籍的磨损率却远超想象 , 蔡成表示 , 盲文书的磨损与借阅情况高度相关 。 “纸面是一个个凸起的小点 , 用手摸的时候就会把它逐渐压平 , 多次之后 , 可能书籍上表达的字都完全不一样 , 看得越多 , 书坏得越快 。 ”蔡成说 , 盲文书可能借阅几十次后就因为凸点磨平 , 只能弃之不用 。
“如果是学习的话 , 盲文书还是很有必要的 , 专业知识还是指尖阅读记得牢 。 ”赵金良觉得 , 对健全人而言 , 提笔忘字“非常丢脸” , 盲人更不能不会读写自己的文字 。 但他也承认 , 阅读可能已经从许多盲人的生活中被剔除了出去 。
本文图片
“听书”成为赵金良平日的兴趣爱好之一 。 (新华社采访人员郭方达4月20日摄)
另一种方式的回归
操作手机等智能设备对于“90后”盲人姑娘马寅青来说早已经轻车熟路 , 在手机语音和读屏软件的帮助下 , 看小说、学菜谱都是她生活中的常态 , “有人总是问我怎么做到的 , 其实和大家都一样” 。
走出校园 , 阅读的机会在渐渐变少 , 马寅青的指尖和书籍亲密接触的次数屈指可数 , “很多图书馆都没有盲文借阅区或者盲文书籍 , 非常不方便” 。
读一本书仿佛垒几块砖 , 一套书读完 , 都能砌一堵墙 。 马寅青觉得 , 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 , 周围的朋友看书的节奏越来越快 , 像砖块一样的传统盲文书籍“走得太慢了” 。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的线上阅读 , 稍稍满足了马寅青的需求 。 但简单的听书并不令她满意 。 藏书种类少、机械式的朗读缺乏演绎 , 这令曾尝试过话剧配音的马寅青陷入了思考 , 怎么让更多视障朋友读上书、读好书?
马寅青知道 , 对于培养阅读习惯这件事而言 , 普通人尚且不易 , 视障人士则面临着更大的心理阻力——读得再多 , 又有什么用?这样的抱怨她也听到过 。 “我们至少能让阅读更方便 , 更有趣 。 ”马寅青觉得 , 对于盲人而言 , 更应该让他们知道世界的“可能性” , 阅读正是这样一种手段 。
日渐红火的有声书 , 击中了她的痛点 ,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用手机听书 , 马寅青似乎感觉到了一丝希望 。
-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人间四月天,轻风托纸鸢
- 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前夕,新华社“大家悦读课”请来了一位“大家”
- |和田玉鉴赏丨你手上的和田玉真的是真的吗?颜色分类(下)
- 李元玺|李元玺原创丨暮年学艺(外绝句六首)
- 文学界|世界读书日前夕,新华社“大家悦读课”请来了一位“大家”
- |夜雨丨龚会:让阅读与写作慢下来
- 丁申阳|文艺家居家抗疫日常丨丁申阳:用艺术的力量,致敬不平凡的坚守
- 马库斯·杜|世界读书日丨那些买书如山倒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 |青未了丨和春天一起醒来读书
- 新华书店|城市夜色中 有盏灯一直在照亮我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