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来了,又忘了——写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2

|盼来了,又忘了——写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2
本文图片

盼来了 , 又忘了
——写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2
刘旭亮
2022年03月14日周一霾 本周雁塔区中小学暂停课一周
今天是第3个国际数学日 , 主题是“万物皆数”(“Mathematics Unites”) 。 2019年11月2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届大会正式宣布:每年3月14日为国际数学日 。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 我收到了一份与数学密切相关的特别礼物 。
昨晚入睡前我还为自己忘了取快寄一事而耿耿于怀 。 近年来频频忘事 , 只能说明我确实步入了“老年” 。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老化的两大特征:今儿的事记不住 , 昨儿的事忘不了;坐着爱打盹 , 躺着睡不着 。 我深以为是 。 今年居家隔离42天的日子里 , 我得以详细阅读苏步青、华罗庚、丘成桐等几大数学家的传记及相关资料 , 我惊喜查到了苏步青先生的一部极具个人风采的著作《数与诗的交融》 。 我一直惊讶于苏先生厚实的文字功底与古体诗情怀 。 我想这部著作定会为我解开谜底 。 由于疫情严重 , 我无法在网上买到此书 。 近期再次想起此事 , 我便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把早已收藏好的书立即买回 。 3月10日下单的同时还买了同样文理兼修的数学家张楚廷先生的著作《教学细则一百讲》 。 两本书昨天上午先后到达小区东门的菜鸟驿站 , 后者到达的时候 , 正赶上夫人在楼下做核酸 , 她帮我取了回来 。 约1小时之后 , 前者到了 , 我正在做午饭 , 想着下午散步归来顺便一取 , 谁知没顺便成 , 直到昨晚趁着热乎劲儿看《教学细则一百讲》时 , 我方才想起一直盼望的苏先生的书到了 , 可惜太晚了 , 菜鸟驿站早已打烊 。
今天 , 我一整天都在想着这件事 , 所以下班走得比平时早了半小时 , 一路骑车似乎在飞 。 现在 , 我洗净并擦干双手 , 带着歉意端坐在书桌前 , 认认真真恭恭敬敬读完序跋 。 一本新书到手 , 第一时间读序跋是我的嗜好 。 若该书不在近期计划之列 , 可能读完序跋 , 写下碎片化感悟之后 , 该书就暂时束之高阁了 。 但是苏先生的这本书是个例外 , 我肯定会在本周内读完(16.9万字) 。
苏先生在序《漫谈数学》中用极其简练准确的语言回顾了数学的发展历程 。 很早的时候 ,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由于比较大小的需要 , 逐步获得了数的概念 。 同时 , 也发现一些具有特定形状的物体具有特定的性能 , 获得一些简单几何形体的概念 。 有了简单几何形体的概念之后 , 再用数量来表示其面积、体积等等 , 并且把这些数量关系归纳为公式来表示一种规律 , 这应该说是形与数的结合了 。 到了十六世纪初等数学基本完备 。 十七世纪 ,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 开始研究运动着的物体和变化着的现象 , 从而获得了变量的概念 。 这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 运动和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 二十世纪的数学比过去任何时期都发展得快 , 内容也分得更细了 。 现代数学的发展有赖于物理学及其自然科学 , 甚至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 , 现实世界中各个方面的结构深刻地反映到数学的内部结构里来 。 于是 , 自古以来似乎一直存在于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之间的鸿沟正逐渐地趋于消失了 。
我知道民国大师大多都有记日记的习惯 , 比如陕西乡党吴宓的《吴宓日记》 , 起自1910年 , 止于1974年 , 前后历经半个多世纪;再比如 , 有“最后的儒家”之称的梁漱溟的《梁漱溟日记》 , 近80万字 , 堪称新旧中国半世纪国运缩影 。 苏先生也在其中 。 《东欧纪行》一文由选登的25篇日记组成 , 曾刊于《文汇报》(1957年1月27-31日) 。 苏先生的数学学术国际交流历时43天 , 1956年10月4日出发 , 12月15日回国 。 期间写了不少诗词 , 我不妨把写于启程、返回日的诗抄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