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二章考辨与解析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①,五音令人耳聋②,五味令人口爽③,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④,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⑥——故去彼取此⑦ 。
[通释]
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 , 交织的音乐让人震耳欲聋 , 肥美的食物让人食不甘味 , 驱马打猎让人心神荡漾,珍贵的物品让人想据为己有而妨碍了行动:所以圣人只求填饱肚子不追求过分地感官享受——因此就摒除耳目享受只求填饱肚皮 。
[注释]
①五色令人目盲:缤纷的色彩使人眼睛看不清楚 。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这里泛指各种美丽的色彩 。目盲 ,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眼睛看不清楚 。
②五音令人耳聋:汇集的音乐使人耳朵听不清楚 。五音,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调,这里泛指美妙的音乐 。耳聋,由于音乐交织在一起耳朵分辨不清楚 。
③五味令人口爽:丰美的食物使人伤胃口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泛指美食 。口爽,伤口 。实际上,“口爽”并非“伤口”,而是“伤胃” 。爽 , 伤 。
④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驱马奔驰打猎让人心跳得慌 。驰骋 , 驱马奔驰 。骋,音chěng 。畋猎,打猎 。畋,音tián,现在写为“田”,打猎 。
⑤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珍贵的物品使人贪图而妨碍行动 。行妨,因被物所累对行为有妨碍 , 对操作有妨碍 。
⑥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圣人只求填饱肚子不求感官享受 。为 , 追求 。腹,肚子,这里用作动词,填饱肚子 。目 , 本指眼睛,指视觉享受,这里用它代替上文的“耳”“口”等各种感官享受 。
⑦故去彼取此:因此就去掉追求感官享受只求填饱肚皮 。彼 , 指上文讲的对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等的追求 。此,指“为腹”的生活态度 。
[意义归纳]
本章以“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的危害为例阐释“为腹不为目”的道理 。
[考辨]
“故去彼取此”这个结论已隐含于“圣人为腹不为目”中,重复表述是《道德经》的特点之一 。“故去彼取此”全文共三见(另见第三十八章和第七十二章),都属于这个性质,极有可能是后人加入的点评之语 。
[解读与点评]
“驰骋畋猎”为什么会“令人心发狂”?发现猎物激动,追赶猎物紧张,捕获猎物高兴 。发狂会有什么后果?大概会有乐极生悲的事情发生 。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人很难抗拒来自外界的干扰,声色犬马、利欲等等都能成为诱饵 。拿人家的手软 , 吃人家的嘴短 。所有这些都会“令人行妨” 。
圣人的“为腹不为目”实际就是只求填饱肚子 , 不追求过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在解析“为腹不为目”时 , 有人把“为腹”看作物质的,而把声色犬马看成精神的了,其实是不准确的 。“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本来也都是物质的 , 只是它比简单的“为腹”高级一些,从而上升为精神感觉上的享受,可以更好地满足生理和心理的要求 。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追求物质享受本无可厚非 , 但不可过头 。有条件的人可以适当享受,没有条件的不可强求 。没有条件时,可以适应箪食瓢饮居陋巷的生活;有条件时,也应该做到富而不骄不狂;更不能物欲横流,为物所累,玩物丧志 。
其实,就生命追求来说 , 没有谁不追求舒适富足的生活;就生活标准来说,我更倾向于“为腹不为目”的生活态度 。交织着的音乐让人震耳欲聋,奢靡的饮食让人食不甘味,驱马狩猎让人情不自禁,心旌摇荡,稀世的珍宝让人为物所累,过于享受必有损身心健康 。
- 道德经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是什么意思
- 庄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老子一个人写的吗
- 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去了哪里 老子骑青牛来到什么地方
-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的思想
- 黄老之学是道家思想吗 黄老道家和老子思想的关系
- 道德经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数的读音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什么意思
- 道德经关于争与不争 争还是不争
- 孔子师从老子 孔子的老师是谁
- 老子化胡是什么
- 老子对道德的解释 怎么理解道德经中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