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风民俗的手抄报 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 , 百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都有独自的特色和喜闻乐见的风俗 。
今天咱们就聊聊我家乡冀南平原农村过年的事,当然这是笔者小时候的风俗,现在的春节符号就是放假 , 已经没有过年的味道了 。
那时候没有暖冬这个词 , 冬天是真的冷,雪也靠谱,房顶上田野里白茫茫一片 。腊月二十三村小学准时放假,冻得流着鼻涕的娃娃们背着凳子开心的撒腿往家跑,因为从今天起就开始过年了 。那时候不记得家长怎么过问期末考了多少分这个事,一本不太厚的寒假作业也根本就没放在心里 , 更没有辅导班 。
腊月二十三包菜干(蒸大包子) 。晚上家家祭拜灶王爷,在灶王爷前烧香,摆上贡品,当然得有大糖(麦芽糖) , 意思是让灶王爷在天庭汇报工作时多替百姓美言,期盼来年家宅平安 , 五谷丰登 。
当然大糖最后成了小孩子嘴里的美食 。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 打扫卫生,小孩要帮父母干活 , 把房顶棚上的灰尘,蜘蛛网扫除掉 , 干干净净过年 。
腊月二十五蒸馒头,
腊月二十六蒸花糕 , 面粉红枣做成漂亮吉祥的图案的面食,用来祭拜天地和祖先 。
二十八赶大集 , 把没有置办年货要置办齐全,父母在集上买,小朋友担任运输 , 一趟一趟往家里背年货 , 乐此不彼 。
腊月二十九炖大肉,切成大方子的五花肉在柴锅里翻滚 , 香气扑鼻,骨头啃得小孩满脸是油,肉汤炖海带红萝卜也是过年的重头菜 。
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孩子们用冻得通红的小手把糨子抹在门框上,春联贴好年就正式开始了,中午放鞭炮吃饺子 , 下午在屋里中堂位置上把家族谱挂起,摆上丰盛的贡品,男人去祖坟上把列祖列宗请到家过年享受子孙后代的供奉 。
晚上没有电视,孩子睡的早,睡前把新衣服拿出来放在床边 , 把鞭炮放在枕头底下为了熥干,如果半夜听到鞭炮响,准是谁家的炕太热,把枕头底下的鞭炮引着了 。
初一“起五更”,是过年的重头戏 。四点左右 , 听到鞭炮响孩子不用大人叫就爬起来了 , 用脸盆里的剩水洗脸 , 初一早上忌讳泼水 , 泼水就是泼财 。穿上新衣服放鞭炮 , 先给祖宗磕头再给老人磕头拜年,爷爷奶奶高兴的把压岁钱塞进孙子孙女的裤兜里 。开始吃饺子了,今天要吃四顿饭,看谁有福气吃到有硬币的饺子 。
然后打开大门,邻里之间相互拜年,小辈给老辈磕头,磕头磕的膝盖疼 。
初二开始串亲戚,姥姥家,姑姑,姨姨家还有其他亲戚家都需要要去 , 串完亲戚就到初五六了 。
转眼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 中午吃饺子放鞭炮,晚上在家里点“起火”,去街上看烟花,小孩提着姥姥送的灯笼比谁的漂亮 。正月十六要早起,拿着铁锹背着炉灰倒在在村外 , 再装上一些新土背回家,这个习俗叫倒穷灰背富土 。家家门口要点堆柴火,烤火为了求财祛病 。家里有骡马的都牵来遛遛,比赛看那个跑得快,也是为春耕做准备 。
早饭是饺子 , 汤里煮着缦柠(油菜花的根茎)吃了缦柠不生杂病是个美好的期盼 。
上午就热闹了 , 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人山人海,欢声笑语 , 一直闹到中午人群才渐渐散去 。
年已经结近尾声,傍晚要送列祖列宗归位,先上贡品祭拜,拜完男人拿着点燃的香把列祖列宗送到坟上,家族谱收起来明年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