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花花馍的特殊价值

虎文化与虎的艺术
——华州礼馍的特殊价值
作者:王国征
(注:原文有删节)面花是用面捏蒸制的民俗艺术品 , 主要分布在盛产小麦的中国北方各省 。 它的起源与原始祭祀相关 , 是供祭所用“牺牲”的衍化物 , 在当今诸项妇女民间美术之中 , 属于最古老的一支 。 陕西华县的礼馍是中国面花的一绝 , 它以浓郁的风采 , 向人们展示出一个中华民族虎文化传承的神奇世界 。
|华州花花馍的特殊价值
本文图片

华县古称华州 , 东临黄河、中带渭水 , 南屏巍峨的华山与少华山 , 因为依二华山而得名 , 是关中八百里秦川的膏腴之地 。 黄河、渭水流域曾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 汉民族的先祖:炎帝生于姜水(扶风、岐山县境)、黄帝葬于桥山(黄陵县) , 均与华州地域相连;有关“中华”的来源 , 与华夏古字相同 , “华夏族依华山而居”(章太炎语) , 大量的考古发掘佐证了以华山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是华夏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 因此也与二华山相关;在公元前806年 , 郑桓公曾在华县(现下庙乡東周村一带)建立过古郑国的国都;周、秦、汉各代 , 华州均属于京畿重地 。
上古的炎黄文化 , 辉煌的古代文明 , 不仅在史籍和华州文物中大量保留 , 而且在民间风俗与民间艺术中也大量遗存 。 当地的皮影戏享誉国内外;当地的农民书法根深叶茂、蓬勃发展 , 是陕西有名的“农民书法之乡”;而华州的礼馍作为古老文化的典型载体 , 在全县农村的兴盛状况 , 更于国内罕见 。
|华州花花馍的特殊价值
本文图片

礼馍 , 华县老乡叫“花花馍” , 造型格外精美 , 遗存的中华民族艺术传统十分纯正 。 礼馍捏制的形象种类繁多 , 有单独的、复合的、组合的各种样式 。 单独的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形象简练而大气 , 复合的金鸡斗蛇、五福(蝙蝠)捧寿等玲珑而精巧 , 而组合的大个卧虎、立虎、双头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 , 尤其充分显示出当地艺人们的高超技艺 。
大老虎礼馍 , 老乡称之为“大谷卷” , 是这里面花最大的一种 , 一般长有二市尺 , 高有尺五 , 重量约十五至二十市斤左右 。 当人们对它初看时 , 确是生气盎然、遍体锦绣的老虎 , 但再细看时 , 却又到处是活灵活现的其它动植物形象 。 虎的眼睛是由两朵花组成 , 眼珠是球状的花芯;虎的眉毛是横排的两条鱼 , 鼻子是一只仰头的公鸡 , 两个虎耳也是两只对称的鸟 。 虎身躯是一条粗壮的龙 , 龙身两旁由嵌有红枣的盘旋面卷组成云纹 , 脊背上插满使人眼花缭乱的十二生肖、花鸟虫鱼等动植物小面花 。 虎的尾巴是一条向上翘起的大鱼 , 在鱼肚的显眼处又粘有更小的鸡燕花草等小巧动植物 。 整个老虎实际是由数十种其它形体组成 合而成的 , 略形色、得神气 , 取之象外 , 寄意传情 , 采用的是当地面花通用的意象装饰手法 , 处处显示出艺人们心灵创造的活力 。
大老虎礼馍在颜色处理上 , 同样发扬了当地面花的优良风格 , 以白面的本色为主 , 只在关键部位涂以响亮的大红、品红、鲜篮等色 , 既清爽醒目、艳而不腻, 又没有破坏面花供人吃用的食品艺术的要求 , 可谓画龙点睛 , 恰到好处 。
|华州花花馍的特殊价值
本文图片

华县现今捏面花的巧手妇女遍布全县的每个乡村 , 各乡村从老奶奶到媳妇到姑娘 , 人人都会捏面花 。 她们的精湛技艺 , 是在古往今来的辈辈相传中形成的 。 她们捏制的大老虎“谷卷” , 将虎龙鱼奇妙地结合为基本型 , 虽然背上的插花在不同乡村的不同艺人手下不尽相同 , 但虎头、龙身、鱼尾的程式却是一律不变的 。 这种“大谷卷” , 实际上是虎龙礼馍 。 按老年艺人们的说法:“鱼和龙是一回事 , 龙是鱼生的 , 都是水里的虫虫 , 老虎是山上的虫虫 , 合在一搭就是威力很大的神神 。 ”她们还说:“虎头、龙身的样子是从祖上传下来的 , 有讲究、不能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