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梵·高笔下的某些向日葵,为什么看上去像绒球?( 二 )


驯化|梵·高笔下的某些向日葵,为什么看上去像绒球?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茄子的插图(《艺术与科学:从野生茄子到三宅一生》插图)
目录学的资源同样呈现了茄子口味的演化 。 在公元6、7世纪 , 茄子并不受喜爱 , 但它得到了改良 , 在9世纪变得“可口”了 。 之后 , 黄庭坚写了好几首诗赞美一种白色茄子的滋味 , 它甚至可以生吃 , 但在今天就行不通了(因为皂素的发现) 。
因此 , 中国应该是我们今天所食用的茄子的诞生地 。 此外 , 中国具有多达200个地方性茄子种类 , 是首个世界性的茄子生产国 , 每年产量达1600万吨(超过全球产量的50%) 。 由这些发现可以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 , 除考古学和遗传学之外 , 对于植物驯化的研究自此以后具备了第三根支柱——目录学 。
梵·高所画的某些向日葵
看上去像绒球
1888年2月20日 , 文森特·梵·高(1853—1890)在阿尔勒定居 。 在这一年的8月 , 他画了《向日葵》系列中的第一幅 。 1889年1月 , 他完成了另外三幅 , 至此 , 由四幅画组成的系列作品大功告成 。 每一次作画时 , 他会把3到15支向日葵放在一个瓶子里 , 瓶子则被置于黄色或蓝色的底布上 。 有些原本是拿来装饰保罗·高更(Paul Gauguin)房间的 , 他在1888年前来和这位荷兰画家相聚 。 此外 , 高更的一幅作品表现了正在画一束向日葵的梵·高 。
后者画的也许是《花瓶与5朵向日葵》系列中的一幅 , 毁于1945年的一次空袭 。 每一次 ,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都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 , 从开花直至凋谢 。 但是 , 它们也在形态上有所区分 。 实际上 , 某些向日葵看上去像绒球!比如 , 在收藏于伦敦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画作中 , 我们可以看到七朵绒球 。 美国雅典市佐治亚大学的约翰·伯克(John Burke)和他的同事们关心的就是这种外观的基因基础 。
驯化|梵·高笔下的某些向日葵,为什么看上去像绒球?
文章图片

文森特·梵·高(1853—1890) , 《向日葵》(《艺术与科学:从野生茄子到三宅一生》插图)
在描述他们的成果之前 , 我们先详细地讲一讲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的解剖学 。 向日葵属于菊科(Astéracées , 以前写作Composées) , 这是最大的植物科属(菊芋、蒲公英、雏菊、朝鲜蓟……) 。 向日葵的花 , 被称为花叶饰 , 集中在头状花序(一种肉质的花托)上 。 因此 , 被我们称为向日葵的“花”的东西 , 实际上是由大量的真实的花组成的 , 即聚拢在头状花序上的花叶饰 。 在常见的向日葵上 , 周边的花叶饰是舌状的 , 这就是说 , 它们都具有小舌状物(舌片 , 我们错把它当成了花瓣) , 而中心的那些花叶饰是有管子的 , 呈管状;只有后者具有生殖器官 。
绒球向日葵是重瓣的花 。 在写于1764年的《山中来信》里 , 让—雅克·卢梭描述了如下现象:“重瓣花就是某一部分超过其自然数目的花……重瓣花这个词表示的并不只是简单的花瓣数目上的增加 , 而是一种任意的增加 。 ”在向日葵的重瓣花中 , 就普通类型 , 即野生向日葵而言 , 虽然不是整体上 , 但至少数排有管子的花叶饰是舌形的 。 约翰·伯克的团队想理解这些重瓣花的机制 。
这些机制始于野生类型的向日葵和其他重瓣花的类型之间的杂交 。 结果符合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所确定的法则 , 比梵·高画他的向日葵早了近20年 。 重瓣花的特征是由一种单一基因的突变造成的 , 而且 , 这一突变是决定性的 。 其他的杂交显示了同一种基因的第二种突变 , 这是隐性突变:它是由一种特殊类型的花叶饰所表达的:它们呈黄颜色的管状 , 具有生殖器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