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化|梵·高笔下的某些向日葵,为什么看上去像绒球?

艺术和科学在不少方面是对立的 , 但它们真的只是各自为营吗?卢瓦克·芒让的研究向我们指出 , 情况远非如此:那些过去让我们感动的艺术作品中 , 同样有着科学知识的部分 , 比如野生茄子的诞生史 , 又或者梵·高笔下某些看上去像绒球的向日葵等 。
撰文|[法]卢瓦克·芒让
摘编|安也
驯化|梵·高笔下的某些向日葵,为什么看上去像绒球?
文章图片

《艺术与科学:从野生茄子到三宅一生》 , [法]卢瓦克·芒让(Lo?c Mangin) 著 , 陈新华 译 , 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版 。
在公元6、7世纪
茄子并不受喜爱
在土耳其 , 有这样一种信仰 , 梦到三个茄子是大吉大利的征兆 。 同样是在这个国家 , 人们以发明了一千种拿它当主角的菜谱为傲 。 这样的声望表现了该地区对于这种蔬菜根深蒂固的看法 。 它被驯化了吗?这个问题难以作答 , 因为描述人类将某一野生植物占为己有的历史很少成功 , 除非通过基因分析 , 或者当人们掌握多种样本之时 。
在许多蔬菜的案例中 , 专家们疲于猜测 , 因为他们缺乏信息 , 尤其是考古学上的证明 。 然而 , 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王锦秀和伦敦自然博物馆的桑德拉·纳普(Sandra Knapp)成功重建了茄子(栽培茄)驯化的阶段 。 通过什么手段呢?他们查阅了例证丰富的中国古代文献以及关于这种蔬菜的插图 。 他们揭示了驯化的过程和中国菜农的三个主要特征 。
驯化|梵·高笔下的某些向日葵,为什么看上去像绒球?
文章图片

【驯化|梵·高笔下的某些向日葵,为什么看上去像绒球?】匿名 , 《履巉岩本草》 , 1220 。 (《艺术与科学:从野生茄子到三宅一生》插图)
20世纪90年代初 , 伯明翰大学的农学家理查德·莱斯特(Richard Lester)和他的同事们提出 , 茄子是野生品种Solanum incanum的衍生物 , 一种生长在北非和中东的植物 。 它一开始是种装饰性的植物 , 而后在数次往返于东、西方的“旅程”中 , 被亚洲的耕作者挑选了出来 。
除此 , 我们对茄子的驯化不甚了了 , 数个地区被视为诞生地:印度、中国东南部、泰国、缅甸……正是在这点上 , 中国的文献发挥了作用 。 这些文献记载源远流长 , 不绝如缕 , 这就意味着我们拥有所有时代的著作 , 而且它们前后连贯 。 在这些植物学书籍、历史档案、农业手册、地方志以及类书(各种百科全书)——诸如帝国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中 , 我们发现了众多茄子的记录 。 总计有75本书籍派上了用处 。 我们从中了解到了什么呢?
首先 , 最古老的关于茄子的证据存在于《僮约》中 , 它出自公元前59年一个叫王褒的人之手 。 因此 , 在这个时期 , 茄子已经被驯化了 , 尤其是在位于中国西南部的成都平原上 。 接着 , 它们还表现出了数个世纪中挑选者最为在意的几个特征:大小、形状和口味 。 在公元6世纪 , 据《齐民要术》记载 , 茄子长得很小 。 1069年 , 第一幅已知的该蔬菜的绘画出现在了《本草图经》中:图中的果实呈圆形 , 作物身上没有刺 。 在不到200年之后的1220年 , 在《履巉岩本草》的一幅插图上 , 我们可以看到紫红色的茄子 , 它们比起以前的茄子更长一些 , 体积更大一些 。
在之后的16世纪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绘了直径从7厘米到10厘米的茄子 。 1726年 , 《江县县志》提到了一种超过1.5千克重的茄子!因此 , 中国的耕作者选出来的茄子越来越大 。 直至14世纪 , 中国的茄子都是圆形的 。 它们是之后才变长的 , 就如我们在《本草纲目》中所看到的 。 1609年 , 《三才图会》同样描绘了卵球形的果实 。 在一个世纪之后的明王朝 , 众多种类的茄子被培育了出来 , 圆形的、卵球形的、长的、细的……1848年 , 著名的植物学论著《植物名实图考》描绘了分布最为广泛的茄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