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吴兴西塞山,缘何盛产“烟波钓徒”?



张志和|吴兴西塞山,缘何盛产“烟波钓徒”?
文章图片

西塞山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 , 绿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唐朝名士张志和的一曲《渔歌子》 , 被认为是写给湖州最富诗意的广告词 , 西塞山也成为历代文人向往隐逸江湖的精神图腾 , 做一回“浮家泛宅 , 往来苕霅之间”的“烟波钓徒”是每一位文人骚客的梦想 。
今日 , 我们就来浅谈一下 , 文人张志和与西塞渔隐的种种羁绊 。
《渔歌子》与西塞渔隐
不寻求认同为“隐” , 自得其乐为“逸” 。 两千多年来 , “隐逸”被认为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摆脱世俗烦恼的理想状态 。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中国文化总结出十四个特征 ,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文化有隐逸文化 。
江南湖州 , 便是一处隐逸胜地 。 山从天目成群出 , 水傍太湖分港流 。 这座环太湖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 以山水清远的清丽姿态展立于世人面前 。
发源于天目山的东、西苕溪 , 在湖州吴兴汇合而成霅溪 , 一路奔流 , 注入浩淼的太湖 。 河网湖群 , 翠峰相映 , 成为湖州特有的秀丽胜景 , 恰是“水逶迤而清深 , 山连属而秀拔” 。
宜于栖隐的优渥自然条件 , 加之六朝以来的雅集风尚 , 积淀并塑造出湖州闲雅尚文的文化特质 , 若要“渔隐” , 天下莫如湖州 。
张志和|吴兴西塞山,缘何盛产“烟波钓徒”?
文章图片

霞幕山水库
张志和在吴兴苕霅间隐居多年 , 每垂钓 , 不设饵 , 自娱而已 , 自称“烟波钓徒” 。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 , 唐代颜真卿任湖州刺史 , 次年到任 。 张志和驾舟往谒 , 时值暮春 , 桃花水涨 , 鳜鱼水美 , 他们即兴唱和 , 张志和首唱 , 作词五首 ,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其中之一 。
西塞山在今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 。 西苕溪北通太湖 , 南邻莫干山 , 风景很优美 。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 , 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
其实不光是西塞山 , 南郊亦是吴兴苕霅文化最丰厚的地区之一 , 无数隐士高人隐逸其间 , “苕溪五隐”在此结识 , 一起徜徉道场山 , 泛舟碧浪湖 , 传为佳话;还有“吴中四杰”之一的张羽在菁山一带(今吴兴区东林镇青山片南山村)隐居 , 以城近郊八景之名作了八首近体诗 , 合成《吴兴八景》 , 从此就有了“吴兴八景”之名 。
“隐逸”与“雅集”
在历史上 , 苕霅隐逸文化兴盛一时 。 由颜真卿主盟的浙西大历联唱导源 , 唐宋时的湖州形成了郡守文学雅集唱和的传统 。 颜真卿、陆羽、张志和、皎然等创造出“苕霅”意象 , 来隐喻隐逸文化 。 “霅水”“苕霅”“苕上”俨然就是“隐逸”的代名词 。
而这 , 又引申出中国的又一重要传统文化——雅集 , 它是志同道合的人相聚交流的关键 。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中 , 充满了追求“隐逸”与“雅集”这两种道路的人物形象 , 也有名士组合将两者交融在一起 , 譬如兰亭曲水流觞 , 竹林谈玄论道 , 都是千古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风雅集会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与颜真卿等文人唱和中 , 张志和不仅以飘然绝尘的隐士风度为众人折服 , 而且其“愿为浮家泛宅 , 往来苕霅间”的行为艺术 , 使之成为后人追索苕霅渔隐文化意象的本源 , 而与浙西联唱相关的人、事、地 , 均成为了后代追忆雅集风流的怀古诗文抒写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