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17年到1935年 , 巴勃罗·毕加索与奥尔加·霍赫洛娃——一位俄罗斯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共同生活在一起 。 他们在1918年结为夫妻 。 他们的儿子保罗于1921年2月出生 。
美丽而脆弱的奥尔加与天才毕加索在意大利相遇 , 二人的邂逅是“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最佳诠释 。 彼时的毕加索正在开启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被认为是涉猎最广泛的时期 。
“我爱你 , 却并不快乐 。 ”奥尔加深爱着毕加索 , 却不幸福 。
文章图片
奥尔加·霍赫洛娃的肖像 , 1916年 , 明胶(《奥尔加·毕加索》插图)
【共同生活|毕加索妻子奥尔加:“我爱你,却并不快乐”】当爱情成为艺术 , 他们一起经历着蜕变 , 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 奥尔加一直将他们共同生活的记忆封存在一个大旅行箱里 , 直至1955年她去世 。 那里有她作为一名芭蕾舞演员的印记 , 有她远在俄罗斯的家人寄来的一封封信件 , 还有很多记录着他们这些年生活点滴的照片:奥尔加和毕加索的 , 奥尔加和他们的儿子保罗的 , 他们参加社交活动的 , 以及他们一起去巴塞罗那、那不勒斯和蒙特卡洛旅行的……这些资料——其中一些此前从未公开过——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 去理解奥尔加那非同寻常的命运;毕加索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以及即便分居多年后 , 毕加索的第一任妻子依然对他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
但历史学家所呈现的奥尔加的形象大多是负面的 。 在与“毕加索现象”有关的众多悖论中 ,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奥尔加在艺术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与她在这位艺术家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对比 。
在《奥尔加·毕加索》一书中 , 三位法国作者根据首次披露的独家资料 , 通过信件、照片、影像、手稿等档案 , 以时间为轴线 , 真实还原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 再现了奥尔加非凡的人生故事 , 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毕加索在他们共同生活时期创作的作品 。 并对其在1917 年至1935 年间创作的艺术品提供了更广阔的解读空间 。 这与因缺少一手资料 , 而对这位大艺术家身边的女人——奥尔加多有微词的艺术评论家们截然不同 。
以下内容节选自《奥尔加·毕加索》 , 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 , 非原文所有 。 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 。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文章图片
《奥尔加·毕加索》 , [法]艾米利亚·菲利普波特、[法]约阿希姆·皮萨罗、[法]伯纳德·鲁伊斯-毕加索 著 , 孙鹤 译 ,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
毕加索将他的配偶描绘成一个内向的人
1917年 , 在奥尔加·霍赫洛娃与毕加索见面伊始 , 她就成为艺术家最喜爱的模特 。 1918年7月 , 她成了毕加索夫人 。
自20世纪10年代后期到整个20世纪20年代 , 她都是画家描绘最多的人物形象 。 这段时期她呈现在画布上、素描中和照片里的形象是冷静而严肃的 。 20世纪20年代中期 , 毕加索为奥尔加创作了多幅肖像画 。 在这些肖像画中 , 他系统化地呈现了对模特的整体态度 , 多年创造出他妻子的经典形象 。 除了几幅根据照片创作的、摆出舞蹈动作的画像 , 无论是半身像还是全身像 , 奥尔加几乎总是端坐着 , 呈现出奇怪的静止状态 。 尽管在一些肖像作品中 , 她面向观众 , 但是她一成不变的悲伤神情不是为了和观众交流 , 而是反映出模特的内心世界 。
- 采菊东篱|来五常认耕“一分地”!去繁从简品味自然味道,感受“向往的生活”!
- 小资|古代小资女子的生活,这才是风雅
- 穆齐尔|穆齐尔《在世遗作》:在安稳的生活中,是没有如此美的东西的
- 变化|穆齐尔《在世遗作》:在安稳的生活中,是没有如此美的东西的
- |谁的生活都是一地鸡毛,但是你要自己努力,争取把鸡毛变成羽毛
- 生活|慢慢学会接纳
- 生活|活得有趣
- |今日分享|艺术只是融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 郑恺|郑恺分享钓鱼生活,钓到两三斤大鱼选择放生,近照变廋有少年感
- |艺术|广东首个生活主题艺术展“色彩-无界 当代艺术新居展”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