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成县黄渚太山史前神话题材岩画及符号文字考

岩画 , 是古代先民刻画在洞穴、岩壁上的彩画、刻画形式的总称 。 甘肃成县黄渚关太山岩画是在陇南境内首次发现的古岩画 , 线条质朴、简劲 , 刻画较深 , 有多次磨刻的痕迹 。 据推测 , 黄渚关双窑峡的大小崖洞是秦族采金的矿洞 , 而太山岩画是秦族为祈求矿洞不受洪水冲淹而举行祭祀活动时留下的遗迹 。 当地金石学者蔡副全教授对有关遗迹进行了考证 , 本文拟从其符号和文字入手对岩画内容加以试读 , 并将部分线索提供给有关专家作进一步研究 。
岩画|成县黄渚太山史前神话题材岩画及符号文字考
本文图片

考察现场图24
近来 , 在甘肃陇南市成县黄渚镇太山村双窑狭一古矿硐(俗名老婆沟藏金洞)发现一幅分别用敲凿、磨刻、凿刻的人物、植物、符号等组成的岩画 , 其间布有甲骨文、金文、魏书、简化书体等不同时期的文字 , 并在其周围发现石屋、古径和古法选矿的马蹄形“拉流漕”等遗迹 。
太山岩画概况
岩画位于成县黄渚镇太山村双窑峡一条小溪东侧的古矿硐口 。 硐口高约5米 , 宽约6米 , 深不可测 。 硐体为千枚岩 , 硐内因地质变迁涌入大量黄土 , 高处板结成岩 。 岩画即刻在黄褐色硅质岩的一处斜坡面上(见图1) 。
岩画|成县黄渚太山史前神话题材岩画及符号文字考
本文图片

图1
岩画分上下两块 , 左上为散点状文字和人像图刻 , 右下为密集的岩画图式 , 纵宽3米 , 高2.5米 , 分布面积约8平方米 。 岩画中能够辨识的文字、图形和符号有:甲骨文“告”(见图2)、变形表意字“禺”(见图3)、甲骨文“丹”(见图4)、面像画和变形表意混合文“父”(见图5)、疑似金文“鼏”(见图6)、魏体“大地”(见图7);魏体“天下”(见图8)、魏体“杨忠元”(见图9)、疑似“斗”字(见图10)、疑似简化字“龙”(见图11)、人形符号(见图12)、平顶侧身人像画(见图 13)、塔形画(见图 14)、人物坐像画(见图15)、冠饰及珠宝状符号(见图16)、植物和“龙须”状图画(见图17)、矿硐图(见图18)、龙形和弓箭图(见图19)、巫形图(见图20)、觋形图(见图21) 。
岩画|成县黄渚太山史前神话题材岩画及符号文字考
本文图片

图2:甲骨文“告”
在岩画西北约30余米的山谷沟漕中发现马蹄状凿孔70多眼 , 沟漕上段有30余眼 , 下段约40多眼 , 孔径20至25厘米 , 间距15至50厘米 , 深约20至30厘米 , 有的底部凿有一个或两个大小不一的小穴(见图22) 。 这些马蹄形孔眼估计为古人浮选矿石时所留遗迹 。 距岩画南约40米的河岸巨石上凿有宽0.5米 , 长8米的古径一段(见图23) , 又在岩画南约20米的东侧崖壁中部发现一烧凿的连体双洞 , 洞高4米 , 宽3米 , 深约6米 , 南洞略低北洞 , 北洞末端有石台炕 , 可容四五人寝息 , 洞内通风采光俱佳 。 洞口便径上可至峰顶 , 下可至河谷 。 此洞应为古人居住用 。 (见图24)
岩画|成县黄渚太山史前神话题材岩画及符号文字考
本文图片

图22
文字图符试读
图2、3为敲凿磨刻的“告禺”二字 。 “告”与甲骨文甚似 。 “告”是“祰”的本字 。 口 , 既是形旁也是声旁 , 表示说话 。 告 , 甲骨文上部“牛”(牺牲品) , 下部口(祝祷) , 表示献牛祝祷求福 。 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 隶书将金文形中的“牛”写成“告” , “祝祷”本义消失 。 此处“禺”顶端微饰小冠 , 下部为雨滴状 , 应为表意“求雨”造字之法的最早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