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伟|在出戏与入戏之间,开辟进入传统戏曲世界的门径

我们对京剧的理解是否一直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
如何讲述京剧的历史?
怎样看待它的变与不变、革新与传统 , 并从中概括其表演艺术的核心特征呢?
著名影视导演郭宝昌与学者陶庆梅女士合著《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三联书店 , 2021年版)一书问世以来 , 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 在书中 , 他们将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对京剧的观察体会和盘托出 。 不仅摆脱以往用西方文艺理论和概念解读研究京剧的套路 , 从中国文化的内部梳理出了京剧独特的美学特征 , 更是用京剧原有的“行话”、中国文化独有的哲学和美学思维 , 说清楚了中国京剧自己的故事 。
现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商伟教授 , 研究课题以元明清戏曲小说为主 , 涉猎思想史、文化史、出版文化和阅读史等领域 , 已出版专著《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三联书店 , 2012) 。
在商教授看来 , 《了不起的游戏》讲的是京剧 , 但京剧并非从天而降 , 而是中国戏曲史的一部分 。 全书不仅探寻了应该怎样建构和理解京剧的表演体系的问题 , 同时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问题:我们今天究竟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讲述中国的文化传统?因此 , 商教授将《了不起的游戏》一书的出版称为“一个里程碑事件” , “从《了不起的游戏》提出的命题中所引发的深入思考与讨论 , 对于我们回顾表演艺术传统和建构自身的理论话语 , 都将是一大幸事 。 ”
今天 , 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商伟教授的书评《传统戏曲与中国表演艺术的理论建构——评郭宝昌、陶庆梅〈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
传统戏曲与中国表演艺术的理论建构
——评郭宝昌、陶庆梅《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Traditional Theat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eory of Chinese Performance Arts: A Review of A Remarkable Game—What Is So Great About Peking Opera)

商伟
本文原刊《文艺研究》2022年第4期
摘要《了不起的游戏》提出“丑戏”“出戏”和“观演一体”等概念 , 可以借此寻求建立中国表演艺术体系的途径与可能性 , 同时探索与此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 以戏曲的传统资源为依据来建构中国表演艺术体系 , 关键之一在于把握“规范性语言”(或“分析性语言”)与“参照性语言”的区别 。 从表演的立场来看 , 戏曲演员在扮演人物之外 , 还程度不同地承担了叙述人的功能 , 或在脚色行当上做戏 , 并在这些不同层面上与观众产生交流和互动 。 这有助于超越“间离说”和“体验说”的藩篱 , 为我们理解和定义传统戏曲的表演和观看 , 提供新的起点和思路 。 以观众及其观戏方式为中心探讨戏曲艺术的特性 , 则有必要参照阅读实践和戏曲小说评点 , 并且进一步揭示观演关系形成变化的其他相关因素 。
在中国戏曲史上 , 京剧相对晚出 。 但它后来居上 , 不仅赢得“国剧”之称 , 而且与时俱进 , 不断自新 。 尽管近半个世纪以来 , 它的地位日渐式微 , 但纵观历史 , 从徽班进京、海派京剧、延安剧社 , 一直到样板戏 , 京剧在近两个世纪的政治文化大潮中激流勇进 , 曾经是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在古典戏曲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中 , 也一马当先 , 统领过百年风骚 。 那么 , 如何讲述京剧的历史 , 怎样看待它的变与不变、革新与传统 , 并从中概括其表演艺术的核心特征呢?
活字文化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21年7月出版了《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下文简称“《了不起的游戏》”)一书 。 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著名影视导演郭宝昌与学者陶庆梅女士联手合作 , 将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经验与对京剧的观察体会和盘托出 。 全书共七章 , 其中第六章《戏曲电影还能拍好吗》 , 以《春闺梦》的艺术试验为例 , 探讨戏曲电影的新方向 , “用电影语言重新创造舞台性”1, 呈现京剧的美学逻辑 。 其中指陈戏曲电影的弊端 , 如庖丁解牛 , 切中肯綮 。 更难能可贵的是 , 这一章直接得益于郭宝昌本人丰富的艺术实践和对戏曲表演与电影媒介的深刻理解 , 为方兴未艾的跨媒介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 第五章《革命样板戏的得与失》既肯定了样板戏的创造性 , 又不回避其失误和缺陷;矫枉而不过正 , 尖锐而不失公允 , 非常值得一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