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钧|1839,让年轻人被看见

董钧|1839,让年轻人被看见
文章图片

董钧|1839,让年轻人被看见
文章图片

董钧|1839,让年轻人被看见
文章图片

董钧|1839,让年轻人被看见
文章图片

1839年 , 是摄影术发明的年份 , 也是“1839摄影奖”的命名源起 。
近日 , 这个面对学生、只有1839元资金、评委都是零报酬的独立摄影奖 , 在越来越多的关注中 , 开始了它的第四届全球征稿 。
“我们不是机构 , 是个人在做 , 奖金不高 , 所以对试图操作的人来说构不成诱惑 。 这也是我们的幸运 , 专心做事 , 用广州美院刘庆元老师的话来说 , 就是‘很酷’ 。 这个评价我们很受用 。 ”发起、创立这个奖项的海杰说 。 2019年 , 从事影像批评和独立策展的海杰有感于“很难看到年轻的新面孔” , 于是与在高校任教的艺术家董钧联合发起、创立了“1839摄影奖” , 面向全球华人学生 , 如今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 。
3月底的一天 , 海杰接受了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的独家专访 。 此前 , 他多年担任国内外重要影展的评委及学术委员 , 其中在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第六届金拴马桩奖大学生影像艺术节、2019连州国际摄影年展、2021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2021丽水摄影节等评选中担任终评评委 。 他坦言 , 希望通过创立“1839摄影奖”回溯摄影的本源与精神 , 以独立的评审发掘新人 , “在当前的中国摄影评选中 , 建立一个民间和独立的评论坐标” 。
心无旁骛 , 单纯有真爱
北青报:起初是怎么想到创立这个摄影奖项的?
海杰:有那么几年 , 我连续去看几个摄影节 , 参与摄影奖项的评选 , 都发现很难看到年轻的新面孔 , 当然也存在着年轻人没有合适机会被看到的问题 。 那时候就在想能不能做一些挖掘工作 , 我本身做摄影研究和评论 , 看不到新人 , 自己的很多工作也没法开展 , 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
我和另外一位发起人董钧很早就认识 , 2018年我们去德国参加一个策展培训项目 , 在杜塞尔多夫待了一个月 。 那时候他就跟我聊过 , 想用摄影诞生的年份命名一个奖项 , 我当时听了也没多想 。 回来以后他又说了一次 , 说就以摄影诞生的年份命名 , 并且把这个数字当作奖金数目 , 而且要针对摄影的新人 , 我突然觉得挺好玩的 , 我们就开始筹划这件事 。 董钧本身就在高校教书 , 我一直对高校也有接触 。 我们都有同感 , 一直以来 , 社会上对高校的摄影教育并不太了解 , 反过来高校的摄影教育也是在高校系统内部做一些研讨 , 而不知道整个社会对他们是什么态度、整个摄影专业学生的创作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线上 。
基于此 , 开始我们相当于把它当作一个实验一样——首先没那么多奖金可争 , 另外这个奖面对的高校学生也没有那么多社会利益 。 我们一方面挖掘新人 , 再一个也是想通过这个奖项提供一些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样板 , 希望高校能够通过不同学生在自己的视觉表达中 , 知道教学的问题所在 。
北青报:所以这个奖项的定位就是面对高校、面对学生?
海杰:最初定位的时候 , 我们知道社会类的摄影大奖有很多 , 无论从奖金还是参与的人手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 我和董钧就商量 , 避开一些大家都在做的事情 , 但是新面孔从哪来呢?挖掘社会上的年轻人我们不好操作 , 然后就想到高校 , 因为每年一茬学生毕业 , 不用担心作品稿源 , 所以选择从高校切入比较有可操作性 。 做第一届没过多地去想 , 就是从全国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征集作品 , 没想到做完以后在高校和业界反响还挺大 , 后来从第三届开始 , 我们就拓展到全球高校里的华人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