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奇怪的感受是 , 你问任何人读书是不是好事 , 他都会说读书是好事 。 但是奇怪的地方在于 , 要是问任何一个知识分子 , 问他觉得他的领域今年出了哪些好书?他们往往都咂咂嘴 , 说今年没出什么书 。 这就进入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缝隙 , 人人都觉得读书好 , 但人人都不见得看得上自己领域 , 甚至是同行写的书 。
我觉得这真的不能简单地用“文人相轻”来描述 , 这就是这个时代知识的一种特别奇怪的东西——听着好像知识在大爆炸 , 有无穷无尽的信息量 , 但是大家真的看得上的东西好像又变得特别少 。 这种感受只能用一个场景形容 , 比如视频平台上有那么多电影 , 真要你挑个电影看 , 有时觉得也没啥要看的 , 这就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 。
第二件很奇怪的事情是 , 几乎问每一个学者该怎么读书 , 他都会告诉你要读经典、读原著 , 应该做笔记 , 应该精读等等 , 甚至应该具读 。 文本精读方法 , 我深受其惠 。 但问题是 , 这应该是唯一的读书方法吗?
书那么多 , 而且我身边的朋友当中 , 真正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 我几乎找不到一个人是用阅读的方法来读书的 , 大家好像都是“野兽派”读书法 。 我们老觉得生活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社会 , 但问题是到任何一个细分领域去看 , 那个领域的顶级高手都是读书极杂的人 。 我认识何帆老师几十年了 , 他阅读的速度就是一天一本书 。 除了他阅读文本本身的速度极快 , 也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 我问他:“你读书为什么那么快?”他说:“很简单 , 因为我只问一个问题 。 打开任何一本书 , 只有一个问题 , 就是这个作者的问题意识到底是什么?然后紧接着是我的问题意识 , 他的问题意识我能接受吗?或者何种程度上我的问题意识和他的问题意识交叉 , 然后只在书里找他的问题的答案 , 其他事情不问 。 ”
你看 , 每个人读书读到最后都有自己的路数 。
很早之前我就跟同事讲 , 这个世界上值得新写一本阅读的方法 , 区别在哪儿呢?过去写阅读的方法都站在书的那头 , 书很正规 , 我要求读书人用很高的效率把一本书吃干挖尽 , 这个逻辑我们都很熟悉 , 因为我们都是高考出来的一代人 , 花几年时间把那么厚的教科书吃干挖尽 , 所有的题都做会 , 真的是一刀一枪在考场上博弈 , 这是我们这代人经历的过程 。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一个特别精彩的片断 , 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人类非常独特的一种活动 , 人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自我的提升 , 除了阅读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可以做到 。 捧起一本书谁也不求 , 拿着书就可以完成自我提升 , 这件事情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和其他活动当中是找不到这样的路径的 。
但是 , 这还适合我们这代人吗?在今天 , 不靠他人获取认知提升的唯一方法还是读书吗?恐怕对我们这代人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 靠得到、B站、抖音 , 也很能学点东西 , 更何况还有方方面面的互联网 , 很容易就能找到知识的源头直接联系上 。
所以 , 在今天 , 一根网线、一个手机 , 其实是效率更高的获取知识 , 完成自我提升的方法 。 问题就来了 ,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到读书?换句话说 , 对于我们做出版的人来说 , 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事需要重新追问 。
我们一般都会觉得书是知识的载体 , 问题是互联网难道不是吗?它也是 。 如果从知识和信息维度对比 , 书只剩下劣势 , 又沉 , 又受牵制于它的肉身 , 我们还得把它印出来 , 为什么不是电子书呢 , 为什么是纸质书呢?这个问题用书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这一点已经不够回答了 。
- 雨果|笑谈“自介”
- 社会|15种新书速递 | 2022年第10期
- 漫谈|纵浪大化中——漫谈尼玛泽仁先生绘画语言的精神旨归
- 对谈|对谈|戴蒙德×项飙:人类社会如何走到今天?又将去向何处?
- 社会|这本书想要寻回的,不只是被忽视、被抑制的诗意|一周新书风向标
- |李京盛谈现实题材创作:要把握好三条平衡线
-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七)第二讲?薛蟠的“忙”是什么情况?
- |我的艺术人生(创作者谈)
- 汉字|汉字趣谈:年(480)
- 饵料|渔乐杂谈:钓点有鱼,却无鱼口?为啥都不咬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