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罗振宇谈阅读本质:年轻人读书最大问题是对读书这件事充满巨大认知负担( 四 )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出现了 , 未经审视好像很自由 , 在网上写一篇文章很多人阅读 , 但问题是那种竞争也很可怕 。 对比互联网上的传播产业链和图书产业链 , 一般来说一本书出到6000册是不是就能持平了 , 有微利了 , 大家至少觉得这事值得一干 。 反过来 , 在网上写 , 不到阅读量10万+都不好意思说写成了 , 就算10万+也未必能挣钱 , 这就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反转:当大家都扑到新媒体的时候 , 回头发现图书产业链居然留下了如此大的生存空间 , 我们真的没必要在图书上玩什么震惊体、标题党 , 就好好做一本书 , 只要到6000册以上还可以 , 至少活得下来 。 我认识的很多严肃图书的编辑老师 , 都是这样的 。 这本书能让人发财吗?不能 , 能让它一个出版机构体面的活下来吗?能 , 但是在互联网上 , 在那么竞争激烈的流量环境里 , 一篇文章认认真真写 , 不考虑讨好用户 , 讨好公众的瞬间的神经反应 , 想活下来可没有那么容易 。 这是这本书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第二个非常大的价值 。
基于此 , 我们这个互联网起家的公司 , 反而做一个很朴素的特别像老派的书 。 刚开始写时 , 我们同事建议 , 一本书写8万字就可以了 , 最后我写完发现是25万字 , 特别像一个老派书的样子 。 这是我们编写《阅读的方法》的过程 。
03
“不要把书看成是一座山 , 而把它看成是一张网”
在这个过程当中 , 我们用的最多的方法还不是设计、策划、结构化 , 用的最多的方法是反问自己的内心 。 包括我前面讲的 , 读书真的需要精读吗?这本书我们是站在学制式的读书方法的 , 不能说对立面 , 至少站在旁边来看原来的读书方法 。
我在书里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 小时候 , 不知道我爸从哪儿找来一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 那本书还特别古旧 , 是繁体字 , 竖排版 , 就在我们家书架上搁着 , 我小学时天天对着那本书 。 这书我肯定看不懂 , 也不感兴趣 , 但是在书架上看那本书久了 , 就会觉得演员好像是一个挺牛的行业 。 上初中的时候 , 学校有各种各样的兴趣队 , 我就报名参加了话剧队 , 试演了一下居然还当了主角 , 小男孩的虚荣心突然爆棚了 , 觉得自己不得了 , 是个演员了 。 然后跑到语文老师家借了一本书 , 叫《悲剧心理学》 , 这是朱光潜先生写的美学著作 , 是他的博士论文改的 。 回家翻了两页看不懂 , 还给老师了 。 但是我把朱光潜的名字记下来了 , 我知道他是我老乡 。 后来有次到图书馆借书 , 又把他的《西方美学史》上下两册借出来了 , 借回来之后还是看不懂 , 但前面20页我翻了一下 , 记住了一个名字——柏拉图 。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我记住了 。 就写到了作文里 , 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 , 那篇文章还被当众朗诵出来 , 就更加自豪 , 觉得老师都表扬我了 , 这辈子不懂点哲学好像也不好意思 , 从此 , 遇到哲学方面的书就多留意一点 , 我今年49岁 , 跟专业做哲学研究的没法比 , 跟业余的比 , 我哲学修养还可以 。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呢?这是一个漫长的几十年的阅读故事 , 这里没有正经的阅读 , 甚至那个根儿长在《演员的自我修养》的封皮上 , 我至今也没有读过那本书 , 但它就是被点燃了 , 然后一站一站的把你送到下一站 。 我刚才讲的是一个小孩的一些心态 , 包括虚荣心、夸大其词、浮躁 , 但是它就把你往前送 , 每一本书也没有辜负我 , 虽然我辜负了它们 。
这就给我们打开了一个视野 , 我们不是站在书的立场 , 而是站在读书人的立场 , 我们真的有必要主张那样去读书吗?真的有必要把书看成是一座山 , 我们做好了爬山人的所有的准备 , 请好了向导 , 备好了防寒的衣物 , 背上氧气瓶 , 最后以登顶为目标 , 挑战那座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