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通阿里发货,阿里巴巴的无人超市可以普及吗( 五 )


但网络快递发展初期的产能冗余不足、网络快递更为复杂的路由,造成了部分时点、部分节点的网络稳定性不足 , 以及信息化程度低,均影响了物流体验 。
这一阶段快递爆仓、快递丢件、快递延误等等负面事件发生较频繁,虽然事后看主要是线上零售业特征导致(巨大单量爆发增长、件量淡旺季波动大、长尾性商品直达C端导致的物流路由远比线下零售物流复杂),但当年舆论、电商卖家、消费者多归结于快递的加盟网络和落后管理 。
我们划分了9个因素中 , 其中4个因素属于线上零售业本身特质、2个因素属于物流行业快速发展期面临的共同难题,仅3个因素属于网络快递自身经营管理问题 。
但当时的舆论大多数指向了快递,于是电商自建物流成为了一种 探索  , 最先提出的是京东,并且开始以自建物流作为特色 。
京东物流在2007年上线 , 百世同样成立于当年,并于2008年获得阿里的投资 。
我们不妨将两者做一个比较:
双方几乎同一时间上线,从仓储开始,再到快递 , 干线运输,几乎是卡在时间节奏,不同的是京东是纯自营,而百世采取的是加盟制的方式 。
我们认为,阿里在最初对百世的投入带有对电商自建物流仓干配模式的 探索,同时该雏形可视为为2013年菜鸟网络的诞生贡献了行业经验 。
2、密集投资仓干配:瞄准京东商城(2014-16)
早期网购用户逐渐进入收入增长期、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网购增长,增量主要来自向上升级型消费,品类拓展从小件拓展至大件 , 垂直品类从杂牌拓展至品牌 。
此阶段商品品类可以承受更高的物流成本 , 也期待更稳定的物流体验 。
京东强势崛起,2014-15年连续两年超过翻倍增长,而阿里GMV增速则是46%与27%,京东GMV与阿里的比重很快从13年的7%提升到了15年的19%,2018年已经相当于阿里的29% 。
这无疑阿里形成了冲击,阿里商流发展重心从淘宝转向天猫商城以及商城的部分品类(天猫超市、天猫电器)等,与京东强调自身及时、准时的物流特色,阿里开始密集投资仓干配物流企业 。

3、收购切入即时配送:同城市场瞄准美团(2016-17)
新零售概念,尝试打通线上线下的消费边界 , 从适合线上销售的品类拓展到适合线下消费的品类 。根据零售行业高频带动低频的规律,生鲜和餐饮外卖均具有优秀的聚客效应,无论是对线下商超还是线上电商而言,都具备成为优质流量入口的潜力 。
生鲜具有高频、刚需、全人群覆盖的特点,是优质的流量入口 。从购买频次看,生鲜整体的购买频次达到 51 次/年 , 甚至超过快消品总体的消费频次 。
餐饮外卖市场由于刚需、高频的特点,同样具备较大的市场总量和订单量空间 。以美团到家(外卖)业务为例,2017年用户数量达2.5亿元,单日业务量达1120万单,年度GMV达1710亿元 。
高频低利业务为美团带来了较低的流量成本与获客成本 。2017年,美团GMV达3572亿元,仅次于阿里巴巴、京东、携程、booking;美团平台MAU达3.1亿次,仅次于阿里巴巴 。2018年美团GMV达到5156亿元,同比增长44% 。
面临美团等本地生活电商的流量入口争夺压力,和自身的流量红利焦虑,阿里密集投资了以饿了么为代表的本地生活企业 。
2018年4月,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与饿了么联合宣布,阿里巴巴集团将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对饿了么完成全资收购 。饿了么作为外卖平台,具备巨大的外卖单量和与之匹配的即时配送物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