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碎金成树:《论语》的另一种读法( 二 )


我们先要理顺《论语》本身的体系 , 再比附到喻体之上 。 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仁德 , 《论语》的根基也是仁德 , 以仁德为核心又会延伸出几个重要命题:一是德如何修来 , 二是德如何维护、体现 , 三是德如何完成 , 四是德的效果 。 最后的效果部分又分为两个层面 , 即在“向内的家庭”与“向外的社会”两个维度上的表现 。
具体来说 , 《论语》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就是仁德 , 我们依次列出何者为仁、仁者如何、不仁者如何、仁德的意义、仁德的辨析、仁德如何培养几个专题 。 仁德修养的路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论语》这棵树的“干” , 答案就是学习 , 只有经由“学习”这个主干才能去连接“仁德”与其他内容 。 关于学习的核心观点恰在《论语·学而》的第一章 , 从而细分出学习的三重境界 , 再辅以孔子标举的学习最终境界 , 以及学习隐含的另一重逻辑——教育 。
通过学习培养了仁德 , 儒者在对外与对内两个层面就有所表现:在社会层面的表现是政治 , 可以将其比为《论语》之“枝” , 因为枝是一棵树最庞杂的部分 , 而政治同样是人的社会属性得以彰显的部分 , 这一部分从治国、治民、治人三部分论列;在家庭层面的表现就是孝悌 , 可以将其比作《论语》之“叶” , 叶是供养树木养分的重要来源 , 孝悌也是仁德的营养之源 , 分别从如何孝、敬与顺、孝之辨析、出与入、丧礼等层面切入 。
仁德由礼乐来维护并体现 , 礼乐可以比作树木的“花” , 花是一棵树最美的部分 , 而人的仁德是抽象而无从体现的 , 礼乐则可以将美具象化 。 仁德的最终成品是君子 , 可以将君子比作树木的“实” , 儒家的理想就是养成一个完美的君子形象 , 所以最后所结的果实就是君子 , 分别从君子如何、君子与小人、君子的境界、君子的名与实、君子的具体表现等方面来论列 。 君子之德又会迁移、扩散 , 就像果实会重新生长出一棵新的参天大树一样 , 使整个体系循环往复、始终不辍 。 大树既定 , 《论语》中四百八十余章的“碎金屑玉”便可分门别类、各有所归了 。
当然 , 《论语》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思想体系 , 面对这个体系 , 稍微换一个角度就可以重新梳理出不同的框架 。 以“树”为框架是因为觉得这样比较好把握《论语》的思想 , 其实每一个读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梳理出其他框架 , 通过自己的框架体会《论语》更丰富的内涵 。 每一个框架都不是为了设立而设立 , 而是为了更好把握孔子的思想 , 具体到对孔子每一个表述的解读也是一样的道理 。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去理解 , 阅读不仅要用眼睛还要用智慧 , 进而用自己切身的经验去“折射” 。
所有可以自圆其说且有意义的新解释 , 对于孔子和《论语》都是一种贡献 , 每一个读者通过自己的阅读都能够构建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孔子 , 这个孔子未必与专家讲的一样 , 但对每一个阅读孔子的读者来说 , 却是属于自己的孔子 。
【弟子|碎金成树:《论语》的另一种读法】(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2年04月27日第16版
作者: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