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白洋淀之美

以前 , 人们知道白洋淀 , 多半是因为孙犁先生 , 他的小说集《白洋淀纪事》脍炙人口 , 百读不厌 , 其中《荷花淀》我读过多次 , 有些情节记忆犹新 , 耳熟能详 。 水乡小苇村游击组长水生开会回来 , 决定明天一早到部队参军 , 水生嫂听罢 , “手指震动了一下 ,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 妻子依恋丈夫 , 心有不舍 , 却又十分理解 。 水生嫂对丈夫爱怜关心的复杂情感通过划破手指这个细节刻画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 孙犁笔下的白洋淀 , 恬淡平静 , 如诗如画 , 他极少描写血雨腥风的战争场面 , 都是将重大的时代主题寓于平凡的生活琐事之中 。 正是通过孙犁的小说、雁翎队的故事、电影《小兵张嘎》 , 白洋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 华北平原这片水域在我的眼里充满了神秘、充满了传奇色彩 。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 , 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 同样是水域 , 视水面的大小、深浅 , 就有湖、泊、海、洋、池、潭、泡、塘等不同字眼 。 淀 , 依我的理解 , 是指浅的水洼、湖泊 。 水往低处流 , 洼地积水过多 , 长时间不退 , 就形成了淀 。
白洋淀是华北最大的生态湿地水系 , 上承九河 , 下注渤海 , 它究竟有多大?实在不好说 。 目前说是面积366平方公里 , 这是大致的常态水域 , 需要人为地控制调节 , 保持一定的水量 。 其实 , 依我的理解 , 淀洼的水域面积都是变化不定的 , 水多则大 , 水少则小 。 白洋淀为退海之地 , 因地势的原因 , 最早应该就是一片大洼 , 雨水一多 , 四方注入 , 水深如湖 , 汪洋一片 。 赶上天旱少雨 , 风吹日晒 , 则水面缩小 , 甚至干涸 。 有资料统计 , 上世纪50年代 , 白洋淀的面积超过560平方公里 , 被誉为“水乡泽国” , 实不为过 。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白洋淀似乎只是个地名 , 那时的大淀水面极度萎缩 , 早已没什么水了 , 孙犁先生笔下的芦苇荷花野鸭子 , 以及小船在芦苇荡中穿行的场景 , 只留在了书本里 , 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
二三十年前 ,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 人们越来越富裕 , 旅游热渐渐兴起 , 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像雨后的蘑菇遍地生长 。 白洋淀被辟为生态保护区、国家5A级景区后 , 人们口口相传 , 假日去游白洋淀成了不少人的选择 。
这些年 , 因为离得近 , 我去过白洋淀多次 , 都是在夏季 。 给我的印象 , 它虽不像江南的一些景点那么精致 , 那么富有文化内涵 , 但因为独特的自然风光而充满魅力 。 那里淀泊密布 , 河流贯通 , 芦塘遍地 , 水草丰茂 , 生物多样 , 吸引了众多的四方游客 。
游白洋淀 , 我以为 , 乘小木船在淀中慢行最为惬意 。 芦苇丛中的水道 , 蜿蜒曲折 , 淀水粼粼 , 鱼儿遨游 , 水鸟云集 。 淀与湖的不同 , 便是浅滩湿地上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 , 它们犹如水上的绿色原野 , 层层叠叠 , 密密麻麻 。 蒹葭苍苍 , 淀水茫茫 , 扑朔迷离的芦苇荡 , 让人仿佛进入巨大的迷宫 。 船至幽深处 , 了无人迹 , 野趣横生 , 淀水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出多种颜色 。 水深阴影处 , 水或湛蓝或碧绿 , 两岸的苇荷花草以不同的色彩投入到水的怀抱 , 水中的倒影如同彩缎轻舞 , 画卷慢展 , 让人竟不知是景在水中 , 还是水在景中 。 水浅光照处 , 淀水清澈见底 。 伴随着不紧不慢哗哗的桨声 , 四外传来啾啁的鸟鸣 , 在清幽、静谧的大淀中 , 这声音清脆悦耳 , 空灵回荡 , 此起彼伏 , 犹如天籁 。 此时此刻 , 身处此境 , 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