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丸|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庄子在《痀瘘承蜩》一文中讲了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 , 在楚国的山林中看见一个驼背的老人 , 举着竹竿去粘树上的蝉翼 , 一粘一个准 , 就像用手拾取东西一样 。 孔子问他:“你有什么窍门吗?”老人说:“我有道也 。 五六月 , 累丸而不坠 , 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 , 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 , 犹掇之也 。 ”老人告诉孔子:“每年五六月 , 我就练习在竿子上累叠弹丸(捕蝉的工具) 。 若能在竿子上累叠两个弹丸不掉下来 , 那么我捕蝉的失误就很少了;如果累叠上三个不落下来 , 我捕蝉的时候就只有十分之一的失误;如果累叠上五个不落下来 , 那么我捕蝉就像拾取东西那样容易了 。 我的技术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呀 。 ”
老人又说 , 我捕蝉时 , “虽天地之大 , 万物之多 , 而唯蝉翼之知 。 吾不反不测 , 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 何为而不得 。 ”老人捕蝉时 , 心中只有蝉翼 , 专心致志 , 怎么能捕不到蝉呢?孔子把老人练功的刻苦精神和对事业的专一不二 , 概括成八个字 , 告诉了他的弟子们 。 这八个字就是“用志不分 , 乃凝于神” 。 它的意思是 , 无论读书和做事 , 用心专一 , 肯下苦功 , 就会熟能生巧 , 有如神助 。 前不久 , 我将这八个字送给我的一个写诗的朋友、希望他百尺竿头 , 更进一步 , 把诗写得更好 。
一般来说 , 诗歌创作的道路艰辛而寂寞 , 收获却是快乐与充实 。 写诗的人 , 其自觉性与不可抑止性 , 是十分惊人的 。 诗兴来了 , 可以废寝忘食 , 甚至不分场合 , 抒发胸臆 。 在诗人眼里 , “诗言志” , “诗 , 可以兴 , 可以群 , 可以观 , 可以怨” , “何乐而不为”呢?但是 , 诗人如何从“何乐而不为”达到“何为而不得”的境界 , 还真是许多诗人亟须解决的问题 。 所谓“何为而不得” , 或许就是痀瘘老人承蜩“累五而不坠 , 犹掇之也”的状态 。 对于诗歌写作者来说 , 就是能得心应手 , 心手相宜 , 用最贴切的形式和语言 , 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发现 。 这是很不容易的 。 我从事诗歌创作近六十年 , 写作不能不说不勤奋 , 学习不能不说不刻苦 , 然而 , 大多还是停留在“何乐而不为”的状态 , 没有达到“累五而不坠”“何为而不得”的地步 。 但这是否就永远达不到了呢?不 。 我体会 , 达到“何为而不得”有时也很容易 。 灵感来了 , 一挥而就 , 也是常有的事——灵感 , 就是那个“神” 。
【弹丸|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 , 下笔如有神” , 大约就源自于“用志不分 , 乃凝于神” 。 不过 , 杜甫是从读书与写作的角度讲的 , 而且 , 专指写诗——这就给写诗的人指出了另一条从必然王国达到自由王国的道路:要写好诗 , 除了“用志不分” , 还要多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