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的入选 , “世界的记忆”项目国际咨询委员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是数年来在中国几乎所有省份系统地进行田野录音的成果 , 涵盖了超过50个民族或文化群体的传统音乐 。 中国古代的音乐遗产通常是口耳相传的 , 这些录音使得中国古代音乐历经数代传承至今 。 ”
如上所言 ,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具有无可替代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 例如 , 1950年 , 由杨荫浏、曹安和等录音整理的阿炳的6首乐曲 , 包括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及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 尤其是《二泉映月》早已成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张名片 。 上世纪50年代初 , 万桐书、刘炽等在新疆为老艺人吐尔地阿洪抢录下其生前演唱的全套十二木卡姆音响资料 , 为后人留下了可供学唱、传承的唯一珍贵文本 。 1953年 , 由晓星、简其华等从河曲采集记录的1500多首民歌 , 让埋藏于晋陕蒙交界黄土高原上的“河曲民歌”为世人所认识和关注 , 蔚为大观的河曲民歌至今仍是研究中国民歌的重要资料 。 1956年 , 由査阜西、许健、王迪等访问全国86位古琴家、搜集录制的270多首古琴曲 , 留下了大量极其珍贵、不可复得的琴曲遗产 。
上世纪90年代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音乐学家黄翔鹏把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称作“中国音乐文化之火” ,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演进 ,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某些音乐文化形态和音乐文化事项无形中正发生改变 , 或逐渐消亡殆尽 。 幸运的是 , 这份档案就像“火种”一样 , 保存下大量中国传统音乐 , 使得我们能够窥见其原来的模样 , 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
可收藏可分享的开放性数据平台
“如果没有这份录音档案 , 没有杨荫浏、曹安和等一批音乐学家筚路蓝缕的开拓 , 没有一代代研究人员薪火相传的承继 , 不知道有多少像阿炳、吐尔地阿洪一样的民间艺人 , 多少首和《二泉映月》一样的精彩乐曲 , 在民间产生 , 然后便随风消散 。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说 。 在他看来 , 作为这份珍贵音乐遗产的守护者 , 惟有心怀敬畏之心 , 抱以严谨审慎的态度 , 采取科学的保护方式 , 才能不负先辈学者 , 手捧“中国音乐文化之火” , 传递这一束中华传统文化之光 。
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入选“世界的记忆”项目后 , 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门团队 , 采用国际标准 , 对唱片(粗纹和密纹)、钢丝录音带、开盘录音带、盒式录音带等不同类型的模拟载体进行数字化抢救与保护 。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 最终形成目前中国收录传统音乐录音数量最庞大、历史最悠久、珍贵度最高的专业数据库 。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主持设计建设的“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上线试运行后 , 先期发布其中约1万条音频数据 , 此后将陆续推出这批珍贵音响档案的全部曲目 。
采访人员进入数字平台浏览 , 只见平台视觉设计美观大方 , “繁花似锦”的欢迎页面取自中国艺术研究院院训“百花齐放 , 推陈出新” , 散发着浓厚的文艺气息 。 “资源”“专题”“专栏”三大板块中 , 核心板块“资源”设有古代音乐、民间歌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歌舞音乐、民族器乐等12个类别 , 条目清晰 。 与当下一般音乐数字平台类似 , 每首音乐都可以“收藏”“分享” , 还可以“新建音乐单”;不同之处是学术性更突出 , 如设计了多种检索方式 , 提供多个检索筛选条件 , 提供与资源相关的学术著述等 , 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资源需求 。
- 布鲁克纳|“空中音乐会”今晚奏响浪漫旋律
- 叶云川|仲伟志搜神记|叶云川:一个“大乘音乐人”的“小目标”
- |“两岸夫妻”的幸福忙碌:将台湾街头传统文化传承经验“搬”到长沙
- 内蒙古|音乐儿童剧 《三只小猪》2022年五一期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演出
- |数百架发光无人机舞出“破浪”,点亮易北爱乐音乐厅
- 传统|这个直播间,全靠“吹”!
- 展演|快来!“新时代·新青年”音乐征集正式启动
- |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水果包装设计,别有一番风味!
- 多米音乐|贵州男子夜钓掉落悬崖,摔落一百多米,营救非常困难
- |商伟|在出戏与入戏之间,开辟进入传统戏曲世界的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