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尼|正在消失|具身性与反身性

回顾布列松的成就常常引起争议 。 我对参加争辩并无兴趣 。 和其他领域的历史叙事一样 , 摄影史作为视觉文化的一个分支 , 不可避免地也充满后见之明 , 叙事的焦点过于集中在冰山浮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在布列松这个例子里 , 引起争议的主要是他的照片是否提供了过多视觉愉悦 。 对愉悦的负面评价在艺术史上由来已久 。 道德、政治和宗教人士 , 都觉得有权利而且有必要在视觉艺术中伸张各自的主张 , 对愉悦的负面评价正体现了其中某些主张 。 但这个问题不是我关注布列松及其作品的主要着眼点 。
布朗尼|正在消失|具身性与反身性
文章图片

我之所以对这个人充满兴趣 , 是因为他观察和再现事物的方式迥异于多数前人 。 这种观察和再现事物的方式之所以可能 , 不仅与这个人的个性和能力有关 , 还关系到技术以及技术与人的互动方式 , 也就是我所说的摄影的具身性 。 当然 , 具身性是个流动的概念 , 主要是为了描述和总结一种现象 , 而不指向具体的结论 , 不管这些结论是政治的、宗教的、道德的 , 还是审美的 。
讨论摄影的具身性 , 有时需要从其他视觉艺术形态入手 , 最便利的选择是绘画 。 和很多摄影师一样 , 布列松也学过画 。 甚至在疏远摄影很久以后 , 布列松还举办了一次(可能是他生前唯一一次)画展 , 展出了包括自画像和街景在内的素描手稿 。 这些炭笔画传递了一种含糊印象 。 它们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艺术家为神经生物学期刊创作的插图 。 为了将脑神经工作原理和机制可视化 , 同时由于脑神经数量繁多 , 神经网络极度复杂 , 这类插图上往往有数不清的线条 , 它们缠绕甚至堆叠在一起 , 构成各种回路 , 又因为神经网络在大脑中分布不均匀 , 画面总是被分割成疏密相间的空间 。 在布列松的素描手稿上 , 同样是数不清细碎的线条纠缠在一起 , 明暗对比强烈 , 缺少过渡 。 这些素描作品 , 下笔犹豫、拖沓、松弛 , 缺少信心(可能还缺少耐心) , 软弱的线条和结构 , 与布列松的照片给人的印象正相反 。
布朗尼|正在消失|具身性与反身性
文章图片

布列松的照片表现出强烈而稳固的信心 。 在拍照的时候 , 他的品味、判断力和反应速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 他自己显然充分了解这一点 。 有些天才胜在善变 , 有些天才胜在简单 。 布列松属于后一种 。 他的风格一经成型 , 就没有任何变化 。 追溯他的摄影生涯并不困难 , 因为他的经历虽然丰富 , 但并不复杂 , 而且关键只有寥寥几处 。 在这为数很少的几处关键之间 , 布列松的摄影生涯平稳、幸运而多产 , 几乎没有例外 。
但即使是布列松这样的艺术家 , 一生中灵感和机遇的分布也并不均匀 。 布列松的摄影生涯超过半个世纪 , 但至少三分之一(可能有一半 , 取决于不同的标准)代表作出现在1931年至1935年间 。 这几年里 , 布列松一直在旅行同时拍照(也许说拍照同时旅行更合适些) 。 1931年 , 他不再梦想成为画家 , 下定决心做个摄影师 。 1932年 , 布列松买了一台徕卡相机 。 1933年 , 得益于跨越巴黎和纽约的社交网络 , 一家画廊为布列松举办了个人展览(在纽约) 。 布列松喜欢展览 , 认为这是最适合展示照片的方式 。 1935年 , 他认真考虑改行拍电影 , 但50年后 , 布列松仍然在以20多岁时形成的方式观察和再现事物 , 这种方式也仍然有效 。 一方面 , 他很早熟 , 另一方面 , 他从来没有真的过时 , 在某种程度上 , 也因为他很骄傲 , 退出了摄影师的职业竞争 。 布列松有权坚持自己 , 也有能力这样做 , 所以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