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腔的西皮和二黄各有什么特点 京剧的唱腔分为什么和什么

这种情况,用京剧行当里的话来说,叫“上口” 。上口字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配合京剧的发音方式,能让观众听得更清楚 。有人说这是保留了地方语音——其实某些字的发音与地方语音相同 , 纯粹是凑巧,并非特意 。何况,有很多上口字在地方语音里也不存在 。所以首先,说是为了保留地方语音的,那都是胡扯 。
上口字的真正作用,就是为了配合京剧独有的发音方法,每一个字唱念出去,字头、字腹、字尾都要让观众听得清清楚楚 。
为什么这么麻烦?因为旧时代没有那么多音响设备 , 完全是靠演员自身发声,演员的声音要盖过各种杂音,让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清 。而且,这种发音方法考虑到演员的情况 , 包括演员的气息、口腔健康甚至牙齿 , 不管个人情况什么样,用标准的方法来唱念,都能有同样的现场效果 。

京剧唱腔的西皮和二黄各有什么特点 京剧的唱腔分为什么和什么

文章插图
上口字都是为了听觉效果服务 。普通发音,遇到高音,开口字就变成单纯的喊叫了,上不了韵,那不行 。所有的上口字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足够拢音,不管声音传多高多远,声音不会散,都能听清 。比如说《捉放曹》,曹操唱“怒冲冲且把这滴水檐过”,“檐”正好是一个高腔 , 你不用上口换其他的发音方法,发yan、ya音,这个字怎么唱怎么散 。
这就是上口字存在的主要原因 。
为什么京剧能成为“国粹”?它在细节上比其他戏剧精道得不是一点两点 。玩细节,没有任何一个曲种能跟京剧相提并论 , 都不在一个档次 。
这种发音包括气息的转换,到现在,通俗歌曲里也在借鉴使用 。今天音乐学院里教的那些东西 , 很多都是直接照搬或改良京剧的发音方法的 。这种技巧极为深奥,有时甚至可以主宰一个歌手的命运 。
比如说当年有个词作者叫厉嫚婷,她当时跟大陆一位女歌手合作,那个女歌手声线特殊 , 曾经红极一时 。后来人大心大把厉嫚婷得罪了,厉嫚婷就在遣词用字上玩技巧,没多久 , 那个女歌手就因为唱得跟缺氧似的被人诟病而失去光环了 。
第二,为了好看 。京剧的脸谱都是固定的 。甚至生、旦,可能不像净一样画那么多油彩,但是 , 一幕戏就一个表情,来表现人物角色的各种状态 。
上口,也是为了让演员在表演时 , 面部肌肉不至于伸缩得过分导致表情变化 。比如《二进宫》,徐延昭上口最多,因为他是大净,脸谱固定 , 要表现他的沉稳老练就不能把脸搞扭曲了 。为了唱词把髯口都吹动了那还玩什么?而李后,她没怎么画,勾那几笔无非就是表现她的悲切 , 她上口就是为了保持板着脸,堂堂国母皇娘张嘴张大了也不好看啊 。
京剧唱腔的西皮和二黄各有什么特点 京剧的唱腔分为什么和什么

文章插图
这也是一种技巧,经过创作者的深思熟虑 , 每个角色的唱词念词会不会让面部变化太大 。变化大的基本都是水白,刻意去丑化这个角色 。谁让他是水白呢 。当然也有黑头变化大的时候 , 脸都拧了,比如《铡美案》的包公,那是气的,表现人物怒火中烧嘛 。
上口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演员保持最适合的状态 。
【京剧唱腔的西皮和二黄各有什么特点 京剧的唱腔分为什么和什么】尤其是须生 , 他们的上口几乎都是为了压着气,就是怕哈气太重喷髯口上 。你想,比如《将相和》 , 廉颇的脸可以拧一点,但气要控制住 。唱完“蔺相如也不曾身经百战”,胡子上直往下滴水 , 观众就该台上扔砖头了,那就别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