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
文章图片 |
张学樑 |
文章图片 |
文章图片 |
张学樑出演歌剧《茶花女》 |
文艺的发展离不开新生代的创新与发扬 , 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前人的关怀与帮扶 。 而在广东这片热土上 , “传帮带”的优秀传统让文艺的火种始终生生不息 。
从今天开始 , 羊城晚报娱乐新闻部策划推出《传·承:广东文艺正新鲜》 , 深度专访了声乐、器乐、舞蹈、粤剧、脱口秀等领域的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 。 他们从文艺前辈身上吸取了怎样的养分 , 又孕育出什么新的果实?在五四青年节这一个属于青年的节日里 , 让我们一睹“正新鲜”的文艺新人新风采 。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胡广欣
2015年11月24日 , 第十届“金钟奖”在广州落下帷幕 。 在声乐美声组决赛中 , 代表广东出赛的青年男高音张学樑以98.51分的高分获得美声组唯一金奖 , 为广州赢得12年来首枚金钟奖美声金奖 。
【声乐|从学生到教师,将音乐火种传递下去】张学樑是广东栽培出的优秀音乐人才 。 他的本科和研究生均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 , 师从知名声乐教育家杨岩 。 2013年硕士毕业后 , 他进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成为一名青年教师和歌唱演员 。
“敲响金钟”至今已经七年时间 , 张学樑始终活跃在教坛与舞台 , 成为广东音乐界的中流砥柱之一 。 他从师长和前辈们身上汲取营养 , 如今又以教师的身份将音乐的火种继续传递下去 。 如果要送给“后浪”们一句话 , 他会说什么?张学樑说:“努力吧 , 是金子就会发光 , 是金子就不会被埋没 。 ”
遇见帕瓦罗蒂
一首《卡鲁索》 , 打开美声大门
在初中之前 , 张学樑与美声毫无交集 。 他成长于山西太原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 父亲唱过样板戏 , 母亲爱听宋祖英 , 姥姥是坚定的山西梆子爱好者 。 而他则跟大部分“80后”一样 , 听着张信哲、周传雄、周华健等港台流行歌手的歌曲长大 。 张学樑从小就对音乐颇感兴趣 , 进入初中之后 , 他报名参加学校的管乐团 , 由于他胳膊长、嘴型好 , 便被安排学习长号 。
不久后 , 学校来了一名声乐专业的实习老师 , 这位老师无意中为张学樑打开了声乐的大门 。 “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放了一首歌 , 我也模仿着‘喔噢噢噢’地唱了起来 。 老师告诉我 , 我模仿的就叫做美声唱法 。 ”张学樑说 , “我那时候才十二三岁 , 完全不懂什么叫‘美声’ 。 不过我当时特别喜欢唱歌 , 学校附近有很多音像店 , 我没事就会钻进去看看 。 有天我突然想起老师的话 , 便问老板:‘你有没有美声唱法的歌?’老板拿出了一张唱片 , 我印象特别深刻 , 封面上是个大胡子 , 长得特别糙 。 结果一听 , 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 ”
这个“大胡子”自然就是著名的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 。 当时 , 张学樑听的是帕瓦罗蒂演唱的《卡鲁索》 。 卡鲁索是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传奇男高音 , 他以高超的演唱技巧与娴熟的角色塑造能力获得“一代歌王”的称号 。 但他的人生非常曲折 , 1921年去世时年仅48岁 。 帕瓦罗蒂将卡鲁索奉为“现代男高音的发明者” , 他也是《卡鲁索》这首歌最著名的演绎者 。 在这首诀别曲中 , 帕瓦罗蒂深情地用声音诠释了卡鲁索在生命尽头时的不舍与悲伤 , 令人动容 。 在20世纪末的中国 , 初中生张学樑通过一张小小的唱片 , 与卡鲁索和帕瓦罗蒂相遇 , 从此与美声结下了不解之缘 。
- 习惯|养成读书习惯从静心阅读开始
- 大学生|又一体制内单位公开扩招,工资高有编制,应届生和往届生均可报考
- 招聘|幸福从天而降,教师岗位预计招聘8万余人,3年期满有望转正式编
- hr|大学生就业屡屡失败,大企业HR坦言:这些简历不用细看直接淘汰
- 青春|青年节策划丨从60后到00后,哪个时代有你青春的影子?
- 大学生|同样是大学生,为什么有人是千里马,有人是拉磨驴
- 90后|你愿意孩子身边全是原本只能上职业学校却也上普高的学生吗?
- 小姐姐|领导在微信工作群转发文章,缺心眼立即点赞,高手从不点这6种赞
- 求职|2022届毕业生找工作太难了,一女大学生直呼现实残酷,卷得我想哭
- 大学生|两大行业面临“断代”困境,缺人却招不到人,90后大学生们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