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青年,定义之外寻找意义

人们喜欢青春 , 就像喜欢汁水日渐饱满的浆果、带着油墨香气的新书 , 和刚从豆荚里剥出的青豌豆 。 人们喜欢青春 , 喜欢那些还有新的发展 , 总是向前 , 永不退后的瞬间 。
百年以前 ,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赞叹 , “青春如初春 , 如朝日 , 如百卉之萌动 ,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 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 。 ”
青春备受赞美 , 只是我们似乎又来到一个青年价值空前膨胀的时代 。 注意力经济兴起 , 商家、机构的争相拉拢讨好年轻人 。 越来越多的人奋力挤进年轻人的话语体系 , 青年似乎具备了巨大的话语权 , 却又不时遭遇舆论场的揉捏 , 被斥为幼稚与狂热 。
定义|青年,定义之外寻找意义
文章图片

于是 , 青年一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歌颂 , 具备了空前的选择权利 。 当各色亚文化、流行趋势与消费热点填满日常生活 , 玩什么样的游戏、买什么样的潮鞋、去哪里打卡旅行 , 都可以成为定义自我身份、获得他人认同的途径 。
另一方面 , 热点与流行不断更迭 , 越活越累和意义缺失却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真实感受 。 无休止的追逐不能带来持续满足 , 点赞评论与刷新下单无法真正使人治愈 。 如果内心困惑与需求不曾受到重视 , 人们感受到的只有更深的焦虑与倦怠 。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描述人是如何在这种短暂的满足和持续的无聊中来回摇摆的 , “生活从吸引到吸引 , 从诱惑到诱惑 , 从吞下一个诱饵到寻找另一个诱饵 , 每一个新的吸引、诱惑和诱饵都不尽相同 , 似乎比之前的更加诱人 。 ”
而被创造出的欲望一旦获得了满足 , 便失去了原本的吸引 , 如同被过度使用的玩具或频繁播放的唱片 。 于是越被满足 , 就越难以满足 。 外部眼花缭乱的消费选择 , 并不能解决内部缺乏坚强支撑的心理困境 。
定义|青年,定义之外寻找意义
文章图片

当倦怠与不安袭来 , “摆烂”“躺平”开始流行 , “拒绝”成为一种对抗裹挟的方式 。 从“社畜迁徙计划”到“拜拜啦一线城市” , 近日“存够多少钱可以退休”的话题又在网络中引发青年人广泛探讨 。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对“内耗”说不 。 走出亢奋与倦怠的怪圈 , 选择坚定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 在学习和吸收中不断自我更新 , 保持好奇与热忱 , 揭示隐藏在平凡之中的那些不同凡响的事物 。
那些在考场和自习室里奋笔疾书的 , 那些在职场不断进阶的 , 那些在运动场奋力拼搏的 , 那些在疫情防控、风雪边疆中挑起重担的 , 那些在上下班地铁上抓紧时间小憩的……都有在各自人生赛道里拼尽全力的年轻人 。
行动驱散焦虑 , 既然已经开始 , 就慢慢把它做好 。 一边观察着这个时代的潮起潮落 , 一边坚定向前 。 如果生活足够充实 , 便不必专门追赶或是拒斥潮流 。 如果心中有了意义 , 便不再迫切的寻求外界为自己的定义 。
定义|青年,定义之外寻找意义
文章图片

塞涅卡说 , 当我们听从那些呼唤我们前往不同方向的人的嘈杂的呼喊和喧哗时 , 生命在歧途上消耗殆尽 。 而拒绝裹挟和倦怠的有效方式 , 不是放弃一切的被动躺平 , 而是主动掌控生活 。 消费、享乐之外 , 青年的另一重身份是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