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和理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第一:
【心学和理学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理学”又称“道学” 。名以儒学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实质上是对儒学的异化 。对于儒学而言,要么是今文经学家的微言大义,要么是古文经学家的训诂 。而“理学”因为要结合政治需要,将儒学的“学问”上升为偏执的“信仰”,而变得思想的僵化 , 所以才会有“儒教”一说 。最终理学将理性变成非理性的宗教化以及政治性的仕禄出路 。
“理学”创始人是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 。到南宋时,由朱熹集其大成,建立成一个较为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理论工具 。程朱理学为理学的正宗,主张“存天理 , 灭人欲” 。
“理学”作为实质上的宗教 , 具有高度排他性,这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他们拒绝接受新知,因而不能进步 。
朱熹是古代中国集大成的“理”学代表 , 王阳明则是古代中国集大成的“心”学代表 。在世界观上,他们的看法或互有不同 。但在宗教思想上,作为儒家学者,他们又都遵循和发挥《中庸》“修道之谓教”的观点,有互相一致的看法,那就是“道即是教” 。“教”是人认识、觉悟、实现(“修” , 即治)“天命”给予人的本“性”(“道”,即人性中的真理)的活动过程,所以 , 儒家所谓“教” , 就是追求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道”)、传播人之所以为人的真理的活动 , 也是觉悟、实现自己人性的活动 , 还是顺应天命,发挥自己的天赋,实现自己神圣使命的活动 。
朱熹注解《中庸》“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即“天理” 。
朱熹所谓“人物之所受”于天的,就是人性 。他断定“天命”不离开人性;离开人性,没有另外的“全体”的天命 。天命、人性无二理 。朱熹从人性论角度,对“天命”进行理性的、自然的解释,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对“天命”的权威看法 。
第二:
“心学”是“理学”的一部分 , 是对“理学”的发挥 。
王阳明所说:“性一而已 。自其形体也谓之天,主宰也谓之帝,流行也谓之命 , 赋于人也谓之性,主于身也谓之心 。……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 , 即万理灿然 。”
“心即性,性即理” 。“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
王阳明也根据朱熹理性理解“天命”内涵的思维模式 , 将“天”的内涵理解为“良知” 。王阳明说:“‘先天而天弗违’ , 天即良知也;‘后天而奉天时’,良知即天也 。”王阳明所谓“良知”,指人的本性、主体性 , 其本质内涵仍然是朱熹所谓的“天理”,只不过强调人内在固有的天理,即是“良知”而已 。王阳明断定 , “天即良知”,“良知即天”,理性地解释“天”的内涵,比朱熹说得更加直截了当 。
比较心学和理学的差异应当是在狭义的范围内 。心学指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 , 理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如果从广义上讲,心学也属于理学的范畴 。
理学的理是指天理,天理是万物之本 。不仅包括道理规矩也包括实体 。带有本体论的特点 。达到理的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 是向外求 。
心学则主张,我心既是理,心外无物 。达到理的方法是内求于心 。
理学和心学都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一元论 。认为天道和人道一体 。物质和精神同时发起同时存在,同时消亡 。同西方的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有本质区别 。用西方的哲学思想,将心学归并为主观唯心主义值得商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