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何会引发争议?

中国古典诗词 , 以短小凝练、含义隽永、韵律优美而深受国人的喜爱 。 这些诗词都是用古文写就 , 通常一字一词 , 意在言外 , 内涵丰富 。
如今的中国人 , 自五四运动后就抛弃了文言文 , 改用白话文进行书写 。 网络上有不少年轻人连《水浒传》和《西游记》里面的“古白话”都读不懂 , 更不要说没有白话翻译的古诗文了 。
不过 , 年轻人读不懂古诗文 , 其实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 毕竟有许多专门从事诗词研究的专家 , 也不一定读得懂某些古诗文 。
唐·白居易|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何会引发争议?
本文图片

这些专家经常会因为一首诗中 , 个别字词的解读 , 产生争议 , 比如下面即将提到的 , 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 。
《暮江吟》赏析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
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真珠月似弓 。
这首诗乃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必背篇目 , 它表面上虽然是一首普通的风景诗 , 但是在专家的眼里 , 却有两大争议点 。
这首诗的第一句很好理解 , 作者在这里先介绍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 是夕阳下山的傍晚 。 此时太阳已经落到了地平线上 , 所以阳光射到江面 , 就像是在水面“铺”开来一样 。
诗的第二句 , 在主流书中大多解释为针对江水的“色彩描写” 。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 在语文书中 , “瑟瑟”被解释为“碧绿色” 。
【唐·白居易|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何会引发争议?】“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就是 , 没有被阳光照到的一半江水 , 是碧绿色的 , 而照到的另一半是红色的 。
唐·白居易|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何会引发争议?
本文图片

然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 无论“瑟”字还是“瑟瑟”这个词 , 在词典上的解释都与颜色无关 。 在《王力古汉语词典中》“瑟”字做“碧绿色”讲的 , 仅有一例 , 恰好就是《暮江吟》本身 。
2010年8月出版的《辞海第6版》 , 引用《新唐书·于阗国传》中的“德宗即位 , 遣内给事朱如玉之安西 。 求玉于于阗 , 得……瑟瑟百斤 , 并它宝等” , 来证明“瑟瑟”是指“碧色珠宝” 。
这个解释看上去也十分牵强 , 因为单个“瑟”字在《诗经》等文献中 , 的确曾经被用来形容玉石的光洁鲜亮 , 但是玉并不是只有碧色一种 。
看上去 , 古今的学者们强行将“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 , 解读成“碧绿” , 只是为了让它和后面的“红”字对仗 。
如此一来 , 从文学描写的角度看 , 似乎这首《暮江吟》会显得更加“工整” 。 但是和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 , 却并不一致 。
唐·白居易|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何会引发争议?
本文图片

“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 , “瑟瑟”在古代 , 大多数时间是用来形容一些轻微抖动的声音 , 比如风声 。 也可以引申为“寒意” , 比如“瑟索” , 因为寒冷会让人“瑟瑟发抖” 。
因为“瑟瑟”可以通“瑟索” , 所以林庚、冯沅君等人编写的《中国历代诗歌选》 , 将“瑟瑟”解读为“寒意” , 将后面的“红”解读成“暖意” 。
于是这句“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就成了:一半江水寒冷 , 另一半江水温暖 。 这种解读看上去 , 似乎更合乎作者的本意 。
林庚、冯沅君二人的猜测 , 还可以从诗的第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得到印证 。 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三 , 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