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前辈|刘晓刚:用才华刻画出精彩的一生

在我眼里 , 他像一团火 , 满身活力与激情 。 说起话来 , 声如洪钟;作起画来 , 意随笔浮;走起路来 , 虎虎生风 。 一见面总是攥住我的手笑着说:“小逄 , 好我的小逄!使劲写!”这团火怎么会熄灭呢?他怎么会悄悄走了呢?他真的走了 , 止步于2022年4月11日 , 享年91岁 。 晓刚先生 , 我多想再摇一摇您的手 , 还有好多事儿要请教您呐 。 我把噩耗告诉同为大众报人的赵鹤翔老师 , 赵老师给我发微信:“晓刚聪明过人 , 他的才华全面 , 水墨、版画、木雕、书法等皆为出众 , 为美化大众日报版面 , 贡献了毕生精力 。 晓刚长我一岁 , 兄长千古!”又刻又画 , 又写又编 , 又说又笑 。 刘晓刚小跑着 , 用自己的才华刻画出了精彩的一生 。 ”
01
忠烈家庭孕育出的“小八路”
14岁还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 , 而刘晓刚却穿上了肥大的军装 , 在沂蒙山区 , 成了小八路 。 他的这个闪光的起点 , 源于一个忠烈家庭 。 1931年10月 , 刘晓刚诞生在山东省沂南县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 曾祖父刘策先曾任清末湖北巡抚 , 祖父刘佛缘从小就憎恶封建宗法意识 , 21岁时考取日本早稻田大学 , 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 。 辛亥革命后 , 刘佛缘回国担任山东省法政专科学堂教师 。 卢沟桥事变后 , 刘佛缘陆续变卖良田两千亩 , 卖一亩地 , 买一支枪 , 组建了抗日武装 。 之后得到八路军115师和山东纵队的支持 , 与抗日爱国人士共同组建了自卫军 , 后来 , 这支部队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6团 , 抗战胜利后 , 开赴东北战场 。 刘晓刚6岁那年 , 父亲刘泽纲病逝 , 母亲王裕智艰难地照顾着年幼的4个孩子 。 母亲拥护祖父的主张而且成为祖父的得力助手 。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 , 祖父就让我哥哥自己背着背包跟着部队拉练去 , 晚上行军跟不上队伍 , 都急得哭 。 他就说 , 你们不能在地主家庭中过安逸的生活 , 你们要胸怀大志 。 为什么我们家这么多参加革命的?全都是我祖父、我母亲鼓励出来的 。 ”哥哥康牛是刘晓刚的美术启蒙老师 , 1941年 , 他参加八路军后即入山东公学读书 , 毕业后在鲁中文协文艺辅导团从事美术宣传 , 任 《鲁中大众画报》编辑、主编 。 1947年 , 他亲临鲁南前线和莱芜战地深入生活 , 创作了宣传画《保卫临沂》《从莱芜大捷到孟良崮胜利》《卖国贼蒋介石》等作品 。 刘晓刚的姐姐刘希麟从山东公学毕业后 , 分配到鲁中文艺辅导团 , 并于1944年1月调往鲁中大众报社 , 先后在报社和新华社鲁中分社做译电员 。 敌机狂轰滥炸 , 她争分夺秒地收报、译电 , 将毛主席的战斗部署传达给解放区军民 , 由于工作出色 , 刘希麟荣立二等功 , 并火线入党 。
02
首长的几句话 , 让他一生与新闻美术结缘
2009年我和同事陈巨慧到刘晓刚家采访 。 刘老那年78岁 , 回忆自己刚参加革命的那些细节 , 清晰如昨:“首长问 , 你能干什么?我说 , 在抗日小学里 , 办过黑板报 , 画过简单的小插图 。 领导说 , 那你上报社吧 。 干美编 。 ”首长跟刘晓刚谈的几句话 , 让他从此和新闻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 刘晓刚念念不忘的是他的伯乐:鲁中大众报社的编辑牛玉华(主管副刊 , 经常给刘晓刚讲解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 , 社长宫达非和继任者刘建 , 鲁中区党委宣传部长于寄愚 。 鲁中大众报办报的口号是:通俗化、地方化、画要多、字要大 。 刘晓刚说:“为什么画要多啊?当时识字的少啊 , 画呢 , 瞅一眼能看懂啊 。 再说 , 文化纸印刷 , 太粗糙 , 照片根本无法制版 , 所有的形象宣传 , 全部靠木刻 。 报纸需要什么我就刻什么 。 列宁 , 大额头 , 毛主席 , 大背头 , 都好刻 , 就是斯大林不好刻 , 美男子 , 但没有明显特征 。 一旦刀子走得不合适 , 在要害的地方就跑了 , 所以要用平口刀弄平 , 再打个楔子 。 我的手时常让刀子戳得流血 。 完不成任务就得开夜车 , 大海碗豆油灯 , 灯捻子那么粗 , 忽悠忽悠地亮着 , 我看不清 , 往前拱 , 头发经常被烧焦(笑) , 寒冬腊月 , 屋里冻得坐不住 , 连个内衣褂子都没有 , 我光着脊梁穿着棉袄 , 拿根草绳一扎 , 手冻僵了没办法刻了 , 我就到食堂打点温水泡泡 , 血液流通了就接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