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文学|扑朔迷离《玉筯图》

|龙口文学|扑朔迷离《玉筯图》
本文图片

文/王欣
烟台市博物馆藏品门类齐全 , 其中以书法、绘画和瓷器最为丰富 。 在三千余件套珍贵书画中 , 有一件文物颇为特别 。 这幅作品的构图、用笔极为简单 , 背后的故事却扑朔迷离 , 同时还见证了王懿荣和王守训两位清代胶东名士之间的友情 , 这就是馆藏《玉筯图》手卷 。
文物概况
该作品为卷轴装 , 绢本 。 卷首有隶书“玉筯图”三字 , 其下楷书落款“光绪七年二月十五日 , 懿荣敬题” 。 画面主体是两根左右排列的黑色条状物 , 上细下粗呈下垂状 , 边缘不甚规则 , 着墨有浓淡变化 , 应是简单勾勒轮廓后稍加涂抹渲染而成 。 条状物左侧是王守训长篇小楷题跋 , 全文为:“亡室丁孺人以道光二十三年二月七日生 , 长余二岁 , 归余二十年而殁 。 殁三日将敛启 , 视之鼻垂双箸寸许 , 家人戚族皆啧啧称奇 。 此事俗名‘玉筯’ , 始见于《高僧传》 , 彼教谓有高行者始证此 , 余睹而异之且悲之深也 。 孺人性笃厚 , 善事舅姑 , 生平喜佞佛 , 当瓣香静坐 , 诵梵典 , 声细微不辍 , 不欲令人知 , 每自谓万虑皆空 , 惟孺慕之念一意不绝 。 二十岁后连遭其父母丧 , 哀毁万状 。 前年余以中书乞养 , 归中途闻先大夫之赴 , 匍匐事毕 。 我母年逾七十 , 孺人哀余茕独 。 余已五试秋闱 , 以副榜不获再售 , 孺人伤余坎坷 。 至一官匏系 , 京邸清苦 , 孺人且久病 , 病中助余屏营 , 况瘁不堪 , 此皆其疾之所由 。 成具种种苦恼 , 乃得大解脱 , 岂彼教所谓功行圆满者耶?余属侄常益图其事 , 将乞所识通人为之题记 , 以传其状 , 而余之悲愈不能已矣 。 光绪七年二月七日 , 王守训记” , 文末钤“王守训”白文印(图一、二) 。 该题跋后又接王懿荣行楷题记一则 , 文曰:“黄县三嫂丁孺人与荣妇蓬莱黄宜人最为知好 。 往年在京邸往还时 , 见荣斋中所供六朝石象 , 每来必瞻拜而去 。 今三嫂仙去 , 时澄此善果 , 殆释氏所谓再来人乎 。 黄宜人临危时梦一妙女 , 手持一妇人冠召之 , 醒后言之 , 逾时而去 。 光绪七年二月廿八日 , 懿荣将入京师 , 附记图后” , 文末钤“王正孺”朱白文印(图三) 。
这幅《玉筯图》的主人是清代官员、学者王守训 。 王守训(1845~1897) , 字仲彝 , 又字松溪 , 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 。 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 , 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 任国史馆协修、武英殿纂修 。 王守训平生著述颇丰 , 于史学、文学、金石学等方面均有成就 , 辑有《春秋地理补考》《彩衣楼诗话》等专著 , 在教育和古籍收藏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
引首和行楷跋文的作者是王懿荣 。 王懿荣(1845~1900) , 字正孺 , 一字廉生 , 山东福山人 ,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书法家、民族英雄 , 发现甲骨文第一人 。 光绪六年(1880)进士 , 官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京师团练大臣等 。 光绪二十五年(1899) , 王懿荣凭借深厚的金石学功底首先发现了甲骨文 , 被后人誉为“甲骨文之父” 。 光绪二十六年(1900) ,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 王懿荣受命率团奋勇抵抗 , 兵败后偕夫人与长媳投井殉节 。
王守训的妻子丁孺人 , 为户部侍郎丁树馨之女(见于《王守训墓志铭》 , 原墨迹本现藏烟台市博物馆) , 生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二月初七 , 卒于光绪六年十二月初六 , 享年38岁 。 在丁孺人逝世后第三天入殓时 , 家人发现其鼻孔里垂出了两根长约寸许的如箸条状物 。 王守训嘱托其侄王常益将此事绘制成图 , 后邀请好友题跋 。 《松溪年谱》中亦载王守训为丁孺人作《玉筯图记》一事 , 还写有《绳床百咏》《瓶花阁悼语》等哀悼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