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根据苏轼写这两首诗时所处人生阶段、心理变化以及诗的内容来分析这两首诗中描写春天的内涵 。
文章插图
这两首诗写于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后,正值东山再起之时据考,这两首诗是苏轼于于1085年在京都,为惠崇所画的两幅画题的诗 。
苏轼此时是48岁 , 而苏轼42岁时(1079年)经历了“乌台诗案” , 这对他的诗词作品风格有较大的影响 。
此后,他的诗词风格由年轻时的奔放豪壮 , 逐渐转变为淡泊豁达,内容也从抒发政治意见逐步转变为写景抒情为主 。
但1085年,苏轼处于东山再起阶段,人生从谷底触底反弹,到达了另一个高峰 。因此,苏轼这时候的的心态必然是比较轻松愉悦的 。
文章插图
苏轼此时对佛教有较为深厚的兴趣,他的诗里应该藏有禅机受到“乌台诗案”的影响 , 苏轼曾被贬到黄州 。在这里苏轼经常上金山寺寻师问禅 , 对佛教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
惠崇是北宋高僧,擅长诗画,但他早与苏轼出生前就已坐化了 。
从苏轼主动为惠崇的画题诗来看,他必定是从惠崇的这两幅画中领悟到了什么禅理 。
所以,苏轼这两首诗看似为画题词 , 实则应该是暗带禅机的,也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 。
文章插图
我们再来看看诗的内容这两首诗的内容如下: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首诗前面三句均是写景,最后一句写的是作者的想象 。整首诗的感情非常的轻松写意,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状态 。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北归的鸿雁,后两句却是借大雁的依依不舍表达了对这里春天的向往和留恋 。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
文章插图
这两首诗的内容很简单,然而里面却充满了苏轼的情感、人生阅历、对禅的领悟和哲理 。
如:“正是河豚欲上时”、“遥知朔漠多风雪”这都是苏轼的人生阅历丰富,才能联想到的事情 。
如:“依依还似北归人”、“更待江南半月春”其实是表达了苏轼自己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珍惜 。
如:“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是体现了“只有亲自体验,才能知其奥妙”的哲理与禅意 。而“正是河豚欲上时”却是写出了春天万物萌动的天道恒常 。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苏轼在写这两首诗时,人生经历了“中年危机”,心境趋于淡泊,而且又是咸鱼翻身阶段,心情还算惬意 。
在遇到了惠崇禅师的画后,心中又有所感悟,于是借为画题诗 , 通过对春天的描写 , 写出了他自己这时的心理感受——
春天之所以美好 , 是因为自己经历过寒冬的考验 。而此时 , 自己的内心经过寒冬的蛰伏,在春天里,也如其他万物那般开始萌动,准备要有所作为了 。到底行不行得通,必须自己尝试过才知道 。
【惠崇春江晚景描写的景象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两两归鸿欲破群 , 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东坡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开封汴京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 。《惠崇春江晚景》着意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已绽放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 , 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耐不住 , 抢着下水嘻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微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春江水的滋润,满地蒌蒿长出了新枝,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
-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根据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画一幅画
- 赤狐书生是耽改吗 原著春江花月夜是耽美小说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对吗 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
- 春江花月夜奠定了张若虚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若虚
- 描写夏天夜晚景色的作文 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 惠崇春江晚景描写的景物 惠崇春江晚景和春日两首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 描写夜晚景色的诗句 赞美晚景的诗句
- 春江潮水连海平下一句是什么 春江潮水连海平下一句是什么?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