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_文化|在那个封闭年代,三毛和她的书像一个出口,告诉我们世界之大

三毛_文化|在那个封闭年代,三毛和她的书像一个出口,告诉我们世界之大
本文图片

我们有多久没有远行了?

三毛去撒哈拉之前 , 熬夜连写了9首歌词 , 其中就有齐豫的《橄榄树》 。
那句“为什么流浪?”被齐豫唱得空旷寂寥 , 撩人心魄 , 而歌中“为了宽阔的草原” , 原本是“为了西班牙的姑娘” , 那才是三毛的目的地 。
然而 , 到西班牙后 , 三毛翻国家地理杂志 , 意外看到撒哈拉照片 , 远行念头忽如野草般疯长 。
几乎所有朋友都不支持她的决定 , 撒哈拉只是个地理名词 , 许多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那里的人间 。
30岁的三毛 , 还是轻快地出发了 。 下飞机时 , 接他的男友荷西说 , “你的沙漠 , 现在你在它怀抱里了 。 ”
两人背着行囊 , 走向城市角落 , 路边有漏风帐篷 , 有铁皮小屋 。 风声送来孩子的笑语 , “这样荒僻的地方 , 生命一样欣欣向荣滋长” 。
两人的新家 , 相邻一片垃圾场 , 小房子墙壁斑驳 , 地面坑洼 , 拧开水龙头 , 只会流出几滴浓绿的液体 。
然而走出小房子 , 远方有波浪起伏的沙谷 , 有广大的天空 , 晚霞如无边的画作 。
两人一点一滴装饰生活 , 动手糊墙 , 用铁皮和玻璃做风灯 , 用包装棺材的木箱 , 打造书桌和衣橱 。
三毛到对面垃圾场寻宝 , 旧轮胎改成沙发 , 硝化羊皮当做坐垫 , 旁边水瓶里再插一丛野地荆棘 。
生活简陋 , 她却过得随性开心 。 两人在沙漠中结婚 , 三毛给家中发去电报:明天结婚三毛 。
婚礼日 , 她用香菜装饰帽子 , 荷西送她骆驼头骨当信物 , 两人步行四十分钟穿过广袤的大漠 , 到小镇登记所在 。
婚后 , 三毛受台湾《联合报》邀请 , 开始书写沙漠中的生活 。
1974年 , 第一篇《沙漠里的饭店》刊出后 , 吸引大批读者 , 那些文字中有我们未曾到过的世界 。
他们一起开车深入大漠 , 看海市蜃楼的魅影 , 看迎面如雨般的风沙 , 看大群红鹤飞过雪白的沙漠 , 看千万年枯干的河床 , 以及河床上如冻住般的长空 。
三毛在家信中称 , 自己是“中国历史上有记录以来第一个女性踏上撒哈拉沙漠的土地” , 所描述一切 , 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
1976年 , 琼瑶的丈夫将《撒哈拉的故事》结集出版 , 一月连印四次 。 1979年 , 三毛回台 , 从桃园机场下机 , 闪光灯一路没停 。
她连着演讲75场 , 每场都人山人海 , 在那个封闭的时代 , 她和她的书 , 像一个出口 , 告诉人们世界之大 。
1984年 , 三毛的书漂过海峡 , 在大陆出版 , 几乎所有出版社都出过她的书 , 盗版更难计数 。
学校里 , 每个班都有女生被称为三毛女孩 。 读者文摘编辑刘英坤回忆 , 大学一屋六个女生逃课读三毛 。 每人一包瓜子 , 一本三毛 。 屋里只听见嗑瓜子的声音 。
那个时代 , 读者文摘销量已是天文数字 , 然而登有三毛文章那些期 , 则是销量高峰中的高峰 。
贾平凹说 , 三毛不是美女 , 然而一个高挑着身子 , 披着长发女生 , 携书笔漫游世界 , 年轻、孤独又坚强 , “她是真正的作家” 。
1991年 , 他写信相邀三毛:
“我盼望你明年能来西安 , 只要你愿冒险 , 不怕狼 , 不怕苦 , 能吃下粗饭 , 敢不讲卫生 , 我们就一块骑旧自行车去一般人不去的地方逛逛 , 吃地方小吃 , 看地方戏曲 , 参加婚丧嫁娶的活动 , 了解社会最基层的人事 。 ”
他懂三毛 , 知道最好的景色是人间 。 可惜 , 信未邮到 , 三毛已辞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