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李杜 杜甫的坟墓葬在哪里

杜甫,字子美,生于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卒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经玄宗(李隆基)、肃宗(李亨)和代宗(李豫)三朝 。这五十多年是唐由盛转衰时期,前有安史之乱,后有吐蕃入寇,京城沦陷,天子蒙尘 。至于刺史、藩镇趁机割据,更不可胜举 , 整个社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杜甫的诗正是这时社会的反映 , 因称“诗史”,又称“诗圣” 。
杜甫本襄阳人 , 后徙河南巩县 。其祖父杜审言是武后、中宗两朝有名的诗人 。其父杜闲虽做过小官,但到杜甫时已家道中落 。杜甫的青少年生活,在其《壮逰诗》《进雕赋表》《进封西岳赋表》中略有表述,自言“少小多?。?勤奋好学” , 七岁能诗,九岁能文,十四五岁能与名人唱和 。
杜甫一生分四期:
三十五岁前是读书壮游时期 。先游吴越,此地历史悠久,有许多古迹 , 如王谢的风流、吴越的霸业、六朝的文物、江南的风光,都给青年杜甫以深深的陶醉 。二十四岁应试落第,北游齐赵,与高适、李白等大诗人结下了兄弟情谊 。杜甫在长期的游历中开阔了视野,使其早期作品具有浪漫色彩 , 如《望岳》,诗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句子,可见雄心、气魄之大 。
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是困守长安、走向现实主义的开始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到长安 , 翌年,玄宗下诏,有一艺之长者都来京师应试 。时值李林甫弄权,试后无一录取 , 李林甫反上表称贺,声称“野无遗贤” 。这使杜甫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他多次向达官贵人投递诗篇 , 希望他们引荐 , 但全然落空,生活陷于绝境,几乎沦为乞丐 。正如他自己所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车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四十岁时,玄宗行祭祀大典 , 杜甫乘机呈献“三大礼赋” , 得赞赏,命其“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 。可李林甫又从中作梗 , 试后石沉大海,永无消息 。这使年轻时有大志的大才杜甫深感所处不妙,曾有过“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 , 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极其悲哀的感慨 。经过严酷的打击和再三的挫折后,杜甫的思想逐渐靠近人民,写出了第一篇为民呼喊的作品《兵车行》 。在长安困居十年之后,才得了“右卫胄曹帅府参军”的小官,负责管理军械仓库,虽不能满足,但仍很高兴 。在去奉先(今陕西蒲城)的路上,写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第一次大胆地喊出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现实 。这时期的代表作还有《丽人行》等 。
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 。杜甫带家眷逃难,衣食无着 , 以野果充饥 。这时期遍尝人间凄苦,最后把家眷安置于鄜州羌村,只身投奔行在 。此时肃宗即位 , 杜甫被安禄山军所劫,他见长安的凄凉景象,写下了《哀王孙》《悲陈陶》《春望》等名篇,寄托自己的情怀 。次年冒生命危险到凤翔 , 朝见肃宗 。因护驾有功,获左拾遗官职,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后因房绾事件获罪 , 得赦回家省亲,写下了《北征》和《羌村三首》 。《羌村》其一用压缩而凝练的笔法,真是地记录了杜甫从凤翔回家时,家人和邻里的凄凉景象,寥寥数语道尽人民的离乱之情 。这年(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秋,长安得以收复,杜甫回长安再任左拾遗 , 不久又被贬为华州司公参军 。在华州时回河南一次,把路上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组诗“三吏三别” 。到华州上任不久,就遇上长安一带大饥馑 。杜甫弃官携家走同谷 。同谷也有饥荒,只有靠草根、树皮充饥 。《同谷七歌》真实地记录了这段生活 。后到四川 , 在成都建一座草堂,生活虽较稳定,但已年近五十 。他的好友严武到四川 , 杜甫由严武推荐任节度参谋和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的称呼即指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