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吃酒席要抢着打包 为什么农村的酒席好吃

大概是1967年秋天的时候吧?我奶奶娘家的侄儿要结婚了 。我就在办喜事的前一天下午,顶着能刮起地上已经落地的树叶的大风,跟着奶奶 , 提前去了奶奶的弟弟家 。
晚饭和我们家里的差不多:一碗米汤 , 另外是笼笹里蒸着一些切成段儿的红薯 , 还有八个油糕(看样子是每人一个,这个是家里平时没有的) 。另外就是窝窝头了 。
奶奶给我夹了一个油糕,她自己也夹了一个 。我的这个油糕,看起来似乎要比奶奶的那个大点儿 。但是咬开之后,里面的馅儿是萝卜丝的 。这样的油糕,我们叫菜糕 。包捣烂的红豆和红枣泥馅儿的,叫豆糕 。那个时候的农村,多数人家在做油糕的时候,菜糕的比例是要远远多于豆糕的 。
奶奶吃的那个油糕,虽然看起来不饱满,有些瘦小 。但是它是一个豆糕 。于是奶奶就把我的半个菜糕,和她咬了一半的豆糕换了 。这样我也吃到了半个豆糕 。
直到晚饭吃完,笼笹里面的那个盛油糕的碟子里,剩下的六个油糕都没有动过 。它周围的红薯、山药蛋丸子和窝窝头,却被一扫而光了 。
第二天早上,早饭和咋天晚上的饭差不多 。中午,客人们就来的多了 。院子里面临时搭建的席棚下,摆了一些从学校里面借来的桌子 。两张双人课桌往起一并,四面四个双人板凳 。来客口中谦让着,却尽量把领着的孩子们往板凳上拖 。以便能坐满一圈儿吃饭的人手 。
端盘子的人上来了 。他端来的是一摞儿八个大碗,以及几个黑釉小碗 。还有一大把筷子 。大人们人手一个大碗,小孩子们则是黑釉小碗 。
不一会儿,跑堂的手里垫着两块笼布,端上一个热气腾腾的大瓷盆来 。盆里还放着一把大铜勺子 。有个年长的客人站起来,拿着铜勺子,给八个大碗盛上菜以后,有人接过了勺子,给自家和身边的孩子们盛菜 。大半勺就是一小碗 。
菜里漂着些许油花 。是由少量的粉条、豆腐以及胡萝卜、白菜做的熬菜 。大盆撤下去之后,端上来了一盘儿油糕 , 一盘儿白面馍馍 。馍馍的个头儿很小 , 比一颗鸡蛋大不了多少 。被一个客人戏称为“脚后跟蛋蛋” 。
人们都拣大个儿的油糕夹 。我自己因为有咋天晚上吃油糕的经验 , 认为小个儿的油糕才是豆糕 。于是我就拿筷子扎了一个 。一吃 , 果然是豆糕 。
正在我暗自高兴的时候 , 旁边的一个小孩却快哭了:他对大人说:我也要吃豆糕!
他家大人瞪了他一眼:有啥吃啥!再挑三拣四,下次岀来就不带你了!
我暗中观察了一下,一个桌子上,大小一共十二个人 。就我和一个老者吃的是豆糕 。剩下的全部是菜糕 。
那几个白馍很快就不见了:基本上人手一个 。有的吃了,有的晾晾之后,装进口袋里了 。估计是带回去,给小孩子们吃的 。
一会儿,跑堂的又端上一大盆玉米面做的和煎来了 。这个管饱 。并且问大家,还有要熬菜的吗?也可以自己去厨房外面的大盆里盛去 。
大约半个小时后 , 几个同桌的大人们放下了筷子 。跑堂的过来问吃好了?大家都说好了好了 , 于是就相约离开了饭桌 。站在院子里聊天,等待娶媳妇的回来了“厮见”——认亲仪式 。
这是我在一生中,吃过最寒酸的酒席 。没有之一 。后来听老舅舅(奶奶的弟弟)和奶奶事后聊天 , 说那一天玉儿(奶奶的侄子)办事宴,一共花了26块钱 。没有兑下(欠下)多少饥荒 。
【为什么农村吃酒席要抢着打包 为什么农村的酒席好吃】有这个记忆 。那是2008年那个秋天,在一家婚宴上,这里是三线城市,下岗的职工很集中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