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中国书法报》第363期4版版面
本文图片
王强 , 1992年生于河南焦作 , 上海市青年书协理事 , 本科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 , 作品入展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行书、草书作品展 , 2021“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等全国性展览 。
我的学书之路
我自幼学习硬笔书法 , 跟现在大多数孩子一样 , 被父母送到了村里的书法培训班 , 认为写字课就是看谁写的好看而已 , 并不知道它在今后将对我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
由于自小愚钝木讷 , 在书法上也没那么多想法 , 只知道我在书法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学书法的同学 , 同时也不断有同学因为各种原因终止了书法生涯 , 而我却始终在那里 。 在小学阶段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批改作业 , 一共110个格子 , 我得了90多个红圈 , 当时特别兴奋 , 老师的肯定 , 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 让我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本文图片
王强作品
上中学以后接触到了毛笔书法 , 因为有硬笔书法的基础 , 我的毛笔字进步很快 。 后来又想用书法参加艺考 , 在此期间老师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 , 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要做到 。 之后到开封学习期间我记得写到《元显儁墓志》的时候十几个字我足足写了一个星期 , 不停地临摹然后跟字帖对比 , 就这样反复推敲 。 其实现在想起来这样一方面使字写得好了 , 另一方面对自己精神上也是一种历练 。
到了大学以后老师带领我们看了很多古代经典碑帖 , 我的视野一下子拓展开了 , 让我对书法又有了新的认识 。 自此对古人留下的经典法帖奉为圭臬丝毫不敢懈怠 。 同时我的室友也对我在书法上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 我们四个来自不同的地方 , 受业于不同的老师 , 书学思想自然也有很大的差异 , 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能更加引人思考 。
本文图片
王强作品
书法于我而言包含了太多 , 其实它与生活一样 , 生活有酸甜苦辣咸 , 书法有浓淡干湿焦 , 不同的风格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 一幅作品想要更出色 , 那就必须经过无数次的打磨 , 然后找到一个最舒适的感觉 , 这样心手双畅才能写出精品 。
这一路走来包括工作以后 , 一直都感觉自己很幸运 , 遇到了很多老师 , 每位老师都在我的不同阶段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 拿到的就要给人 , 学到的就要教人 , 通过书法我懂得了感恩 , 让我有了毅力学会去坚持 , 我想这应该是相比把字写好我收获更大的地方 。
本文图片
郑楷聪 , 1997年9月生于广东潮州 , 中国书协会员 , 福建省书协会员 , 第五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成员 , 墨池导师 。 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在读 。 作品及文章曾发表于《书法导报》《书法》杂志 。
迷茫与突破
书法这门艺术 , 很神秘也很高深 。 就其技术而言 , 大体分为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 。
初学书法 , 常常关注的是基本点画的书写 , 诸如怎么起笔 , 行笔 , 收笔等 , 因为我们都知道那是构成一个字的基本因素 。 孙过庭《书谱》中把学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学分布 , 但求平正;既知平正 , 务追险绝;既能险绝 , 复归平正 。 ”最初的“平正”是一个夯实基础的过程 。 常言道:“基础不牢 , 地动山摇 。 ”地基如果没打到位 , 后面的高楼大厦从何建起?而“险绝”经常是诸多习书者关注并不断追求的对象 。 我们当前接受的观念无非便是书法是需要有变化的 , 结字的“险绝”亦被囊括其中 。 凡事都得有个“度” , 书法当中的变化也是 , 什么该变?什么不能变?变的话到底到什么程度才行?仅仅这几个问题就足以让我们变得迷茫 , 而孙过庭所说的“复归平正”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示 。
- 白玉|玉饰,最适合中国人的佩饰
- |妙品|西京诗博士,一代酒神仙:他的书法朴实中展现精微,缜密中呈现潇洒
- |中国书法报丨青年俊彦系列·陈维、王腾威、王陆军、王意娜
- 陈锦城|世界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中国著名艺术家—陈锦城
- |中国古代根本没有玻璃,只有简单的窗户纸,如何防止被外人偷窥?
- |展览|2022·艺术云集—中国书法名家学术观摩展:马英杰
- 中国篮球|巩晓彬儿子即将赴美打球,盘点中国篮球圈的十大“父子兵”
- |【民警作品】书香?故乡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将于7月底全部完工
- |歌笑出地——-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