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书画联盟丨学画山水当从画树入手( 二 )


我观察宋元山水画中的树法 , 注意到两个有意味的现象:第一是对松树的描绘 , 画家们似乎情有独钟;第二是不同的画家对不同特征的树有强烈的偏好 。 我们就不妨从这两个看似微小的问题切入 , 略作探讨 , 或许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某些思维特征 。
山水画|书画联盟丨学画山水当从画树入手
本文图片

▲ 元 倪瓒 《六君子图》
先谈第一点 , 松树为何一枝独秀 。 徜徉于宋元山水画的长廊 , 松树在画中随处可见 , 这是很容易引发关注的现象 。 文献记载也是如此 , 如《历代名画记》记载称唐代画家毕宏、韦偃、张璪等人尤以画松为世称道 。 传世的宋元作品中 , 也有很多以松为主体、独立成作的名画 , 如李成的《寒林骑驴图》《寒林平野图》等 。
其他作品中 , 将松树作为林木的主角来刻画更是不胜枚举 。 松树被文人画家垂青并非偶然 , 正如我们说山水画的独立与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有直接关系 。 人欣赏山水 , 是因为山水满足了其某种精神的诉求 , 而松树则契合了文人内心的寄托 。 当自然被赋予精神的象征之后 , 经过人为的意义输出和性格类比 , 它所具有的挺拔、孤傲、茂密、常青等自然禀赋便有了拟人化的含义 。 因此 , 松树的频繁入画 , 可以看作是中国山水画象征意义的一个重要表征 。
山水画|书画联盟丨学画山水当从画树入手
本文图片

▲ 明 文征明 《古树飞泉图》
绘画文献有不少关于松树的记载 。 荆浩《笔法记》中有《古松赞》一篇 , 曰:“不凋不容 , 惟彼贞松 。 势高而险 , 屈节以恭 。 叶张翠盖 , 枝盘赤龙 。 下有蔓草 , 幽阴蒙茸 。 如何得生 , 势近云峰 。 仰其擢干 , 偃举千重 。 巍巍溪中 , 翠晕烟笼 。 奇枝倒挂 , 徘徊变通 。
下接凡木 , 和而不同 。 以贵诗赋 , 君子之风 。 风清匪歇 , 幽音凝空 。 ”其中又说:“子既好写云林山水 , 须明物象之源 。 夫木之为生 , 为受其性 。 松之生也 , 枉而不曲 , 如密如疏 , 匪青匪翠 , 从微自直 , 萌心不低 , 势既独高 , 枝低复偃 。 倒挂未坠于地下 , 分层似叠于林间 , 如君子之德风也 。 有画如飞龙蟠虬 , 狂生枝叶者 , 非松之气韵也 。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 , 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 , 为振挈依附之师帅也 , 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 , 无凭陵愁挫之态也 。 ”
山水画|书画联盟丨学画山水当从画树入手
本文图片

▲ 明 董其昌 《荒山古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松树亭亭玉立 , 是其他树木的领袖;以它为首 , 藤萝、草木等植物分布、依附于其周围;它的形象如器宇轩昂的君子 , 没有屈辱愁苦的样子 , 众小人都围着他奔走 。 《林泉高致·画诀》又说:“林石先理会一大松 , 名为宗老 。 宗老意定 , 方作以次 , 杂窠、小莽、女萝、碎石 , 以其一山表之于此 , 故曰宗老(原注:如君子小人也) 。 ”这些文字所描写的松树的品性 , 其实是人所赋予它的精神品质 。
这种对松树的人格化比拟 , 早在松树还没有入山水画以前就已经在文学中出现了 。 魏晋时期的刘桢有《赠从弟》诗一首:“亭亭山上松 , 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 , 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 , 终岁常端正 。 岂不罹凝寒 , 松柏有本性 。 ”在文人眼中 , 松成了“贞”“君子”“师帅”“宗老”等高尚人格在自然中的化身 , 因此画松不如说更多的是画文学之意、画文人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