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收录于话题”分类 , 查阅全部 。
提示: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图片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 , 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 , 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 , 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 , 请与我们联系 , 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
本文图片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之一上海博物馆藏
学画山水当从画树入手 , 这是历代山水画家的基本共识 。 如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画须先工树木”之语 , 龚贤《课徒画稿》有“画山水先学画树”之说 , 《芥子园画传》有“画山水必先画树”之论 。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引前人语曰:“山有家法 , 树无家法 。 凡写山水必先写树 。 树成之后 , 诸家山石俱可任意配搭 。 ”
如此种种 , 不一而足 。 一般情况下 , 树是可以独立成画的 , 而山石则较少单纯构成完整的画面 。 并且 , 以中国画的常见构图程式而言 , 树多居前景 , 在画面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 因此毫不夸张地说 , 画好树当居作品的一半之功 。 所以不妨从历代树法的研究入手 , 来了解传统山水画的演变 。
本文图片
展子虔 游春图
从东晋山水画科的独立 , 到流传至今最早的山水画作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 再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 , 山水画一直沿袭了勾勒填色的绘画技法 。 这种技法并非山水画所独创 , 因此不具有山水画的典型性 。 尽管后代的工笔重彩大青绿山水仍然传承了这一技法 , 但却非后世山水画的主流 。 一个画科 , 只有当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技法语言 , 才能说是从内而外都得到了彻底的独立 。
尽管根据记载 , 盛、中唐的王维、毕宏、张璪等人都在山水画领域成就卓著 , 但并没有信实又有说服力的真迹传世 。 对今人来说 , 这多少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 。 后来影响较大的 , 还有五代的荆浩 , 但荆浩的真迹至今恐怕也没有遗存了 。 传为他所作的《匡庐图》 , 多数学者认为是不可信的 。
本文图片
荆浩 匡庐图
仅从《匡庐图》的图像就可以看出 , 画中山川的基本特征与庐山的自然景观相差甚远 , 因此这幅作品的定名很显然是历代误传所致 。 关于荆浩的作品风格 , 最值得注意的仍然是文字的记载 。 荆浩《笔法记》有他观察自然、写生画树的明确记载:“太行山有洪谷 , 其间数亩之田 , 吾常耕而食之 。
有日登神钲山四望 , 回迹入大岩扉 , 苔径露水 , 怪石祥烟 , 疾进其处 , 皆古松也 。 中独围大者 , 皮老苍藓 , 翔鳞乘空 , 蟠虬之势 , 欲附云汉 。 成林者 , 爽气重荣 , 不能者 , 抱节自屈 。 或回根出土 , 或偃截巨流 。 挂岸盘溪 , 披苔裂口 。 因惊其异 , 遍而赏之 。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 , 凡数万本 , 方如其真 。 ”这段话中 , “明日携笔复就写之 , 凡数万本 , 方如其真”这一句值得关注 。
本文图片
▲ 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
它明确告诉我们:荆浩山水技法的这一次重大进展得益于写生 , 而树法的完善是冲锋的头阵 。 相比山峦的体量宏大、细节琐碎 , 树的形态比较独立而明确 , 因此入手也就更为方便 。 稍有造型基础的初学者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外出写生的时候 , 面对名山大川往往无从下笔 , 只好先从树入手 。 这种状态与山水画完善期的画家们的探索之路是相通的 。
- |书画表敬意 笔墨颂山河
- |大千墨韵·薪火传承——宋闻鉴书画艺术展在京开幕-腾讯新闻
- |山西当代书画名家——陈巨锁
- |山水画《鸡脚山中》行笔奔放、化静为动,追山而走
- 曹俊|曹俊书画鹏城特展:中国传统绘画在世界艺术语境中的复活
- |【云帆头条】萧雨涵 壬寅春困集(兼书画)
- |四川张大千艺术中心,呈现‘大千山水画’的空间精神
- |揭东玉滘镇举办“奋进续新篇,喜迎二十大”书画展,助乡村文化振兴
- 书法|深汕特别合作区书画作品有奖征集启动!分儿童、少年、成年组
- 石涛|石涛:开拓山水画意境,有六个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