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爱养猴

静笃君按:李时珍云:“猴八百岁变为猿 , 猿五百岁变为玃 , 玃千岁变为蟾蜍 。 ”猴子努力了几千岁 , 宁肯变成癞蛤蟆 , 也不愿变成人 。
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Plautus , 前254-前184)曾写过一出著名喜剧《骄兵》(Miles gloriosus) , 剧中的主人公、一个爱吹牛的上尉养着一只宠物猴 。 这表明 , 在公元前三世纪的古罗马 , 猴子已被当作宠物来饲养了 。 古罗马科普作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 , 23-79)也在《自然史》一书中提到过罗马人爱养猴 。
|罗马人爱养猴
本文图片

▲ 油画《猢狲盛宴》(1660)
佛拉芒巴洛克画家小大卫·特尼耶 作
现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古人相信 , 猿猴(拉丁文simia)与人类相近 , 从外表到行为 , 猴都与人近似 , 作为一种“不完美的动物” , 猴子“既不完全像人 , 也不完全像动物” 。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甚至认为猿猴(特别是长尾猴和狒狒)与人类之间有着亲缘关系:“因为它们的容貌在许多方面都与人相似 , 特别是鼻子和耳朵 , 门牙和臼齿也很像 。 ”
|罗马人爱养猴
本文图片

▲ 铜板油画《猢狲吸烟会》(1650年以后)
佛拉芒巴洛克画家亚伯拉罕·特尼耶 作
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到了欧洲中世纪 , 人们已经习惯于在描绘猿猴的时候把它们画得更像人类而不是野兽 , 甚至还把人类的行为画成猴子的特征 。 比如 , 在欧洲中世纪各地《动物志》的手稿上 , 总会有这样的插图用来代表猴子:母猴带着两只小猴 , 但她偏心 , 当它们遭人猎杀的时候 , 母猴会把自己偏爱的那只猴宝宝抱在怀里护着 , 而把不怎么爱的那只宝宝背在后背上 , 暴露在危险中 , 任其自生自灭 。
|罗马人爱养猴
本文图片

▲ 母猴护子(十二世纪)
《阿什莫尔动物志》手抄本
现藏于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
|罗马人爱养猴
本文图片

▲ 母猴护子(十三世纪)
《诺森伯兰动物志》手抄本
现藏于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但有意思的是 , 中世纪的绘本结局却不一定是背上被妈妈抛弃的小猴被杀害 。 相反 , 其结局出乎意料:母猴在奋力逃亡的过程中 , 不幸把怀中的爱子掉在地上摔死了 , 而那只被她嫌弃的靠在她的背上孩子却得以幸存下来 。
【|罗马人爱养猴】|罗马人爱养猴
本文图片

▲ 母猴护子(十二世纪)
《阿伯丁动物志》手抄本
现藏于阿伯丁大学图书馆
中世纪欧洲人对这幅画的阐释是道德性的:母猴象征着物欲的奴隶 。 她所偏爱的孩子代表物欲愉悦 , 而被她抛弃的孩子则代表灵魂丰盈 。 猎人是准备带母猴下地狱的魔鬼 。 故事的结局说明 , 对物欲的追求会使人获罪 , 最终 , 只有灵魂丰盈才能使人得救 。
|罗马人爱养猴
本文图片

▲ 母猴护子(十三世纪)
《诺森伯兰动物志》手抄本
现藏于洛杉矶盖蒂博物馆
文艺复兴之后 , 欧洲人对这幅插图又有了新的阐释:母猴被解释为高利贷者 , 就是莎翁笔下的威尼斯商人 。 她所偏爱的孩子象征着对财富的贪得无厌 , 而她所憎恶的孩子则代表着肯于施舍的善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