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越有钱越买书,卖书的却没钱赚?”早在古罗马就是这样了

罗马|“越有钱越买书,卖书的却没钱赚?”早在古罗马就是这样了
文章图片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 , 摘编自《书籍秘史》 , 作者:[西班牙] 伊莲内·巴列霍 , 译者:李静 ,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 。
没钱的作家 , 有钱的读者
在古罗马 , 能否弄到书主要看人脉 。 古人对知识界形成了独到的看法 , 这些看法完全基于谁认识谁 。
古代文学从未建立像我们今天这样的图书产业和图书市场 , 图书流通全靠朋友加抄写员 。 在私人藏书馆时代 , 有钱人想要古书会先跟朋友借——如果哪个朋友有 , 再让人抄一本 , 有时找家奴抄 , 有时在作坊里找个愿意接活的抄写员抄 。 他们若想要新书 , 就得等人赠送 。 当年没有出版社 , 作者写完一本书会找人抄若干份 , 四处赠送 。 因此新书是否受欢迎全靠朋友圈的广度和知名度 , 取决于有多少同行和客户愿意出于情分或承诺去读 。 据说 , 有一位名叫雷古洛的演说家家境殷实 , 他写了一本有关已故儿子的书 , 写得狗屁不通 。 老普林尼恶毒地评论道:这更像孩子写的 , 不像写孩子的 。 雷古洛命人抄了一千份 , 赠给全意大利各省熟人 。 此外 , 他还跟古罗马军团的好几个十人长联系 , 由他出钱找声音好的士兵 , 在帝国不同地区组织作品公开朗诵会——相当于图书推介会 。 推荐、传播文学作品的任务全都落在作者身上——如果财力允许的话 , 如雷古洛——或贵族赞助人身上 , 因为作者常常是个困顿的外乡人 。
当然 , 会有人想读新出版的书 , 但他不认识作者本人 , 因此不在赠书名单上 。 遇到这种情况 , 他便只能向圈内人求助 , 借书来抄一本 。 一旦作者将新作“分发”出去 , 书就成了公版书 , 谁都能拿去再抄一本 。 拉丁语动词edere被我们译为“编辑” , 其实它的意思更接近于“捐赠”或“抛弃” , 意味着任书自生自灭 。 那时压根不存在类似知识产权或版权的东西 。 在图书推广链上 , 只有抄写员(不是家奴)会按行数收取报酬 , 类似于今天我们去复印时按张收费 。
罗马|“越有钱越买书,卖书的却没钱赚?”早在古罗马就是这样了
文章图片

古罗马时期莎草纸上的文字 。
英国伟大的文人约翰逊博士说过:谁写书都是为了赚钱 , 只有傻瓜除外 。 我们不知道古代作家的脑袋瓜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 但他们所有人从一开始就明白 , 靠卖书一分钱都赚不到 。 1世纪 , 幽默作家马提亚尔埋怨道:“我的书只能靠免费讨人喜欢 。 ”这位比尔比里斯人来到罗马后便亲身体验到文学这行不赚钱 , 连成功的作家也未能幸免 。 他说 , 有一次 , 一个不认识的大富翁在街上看见他 , 盯着他 , 用手指着他 , 就像今天追着名人自拍合照的那些人 , 说:“你不是……?没错 , 你就是那个说笑、使坏 , 写的书人人都读过的马提亚尔 。 ”紧接着他又问:“你怎么穿这么破破烂烂的大衣?”“因为我是个蹩脚作家 。 ”马提亚尔回答道 , 其言外之意首开阿拉贡式反讽之先河 。
像西塞罗那样 , 将自己的演讲稿和散文抄那么多份的人到底图什么?是出于政治野心 , 期望更有名 , 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也是出于私心 , 试图打造公众形象 , 确保朋友和敌人了解自己取得的成就 。 他们跟贫寒才子的资助者差不多 , 图的无非是荣耀、显摆和恭维 。 对某些人来说 , 书首先可以确立或巩固声望 。 文学作品自由流通 , 作者自愿以赠送或借阅的方式 , 将作品传递到感兴趣的人手中 , 以此圈出一小群文化精英 , 一个有钱人自组的小圈子 。 这些人愿意接纳并庇护出生低微、才华横溢的自由民或奴隶 。 如果受到冷遇 , 没有身居高位的朋友 , 读者也好 , 作者也罢 , 都会无法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