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上个世纪末因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一举成名的作家刘亮程 , 今年已到60岁的耳顺之年 。 最近 , 他出现在纪录片《文学的日常》第二季中 。 镜头里的他 , 不愧“农民作家”称号, 戴着草帽、扛着锄头 , 带着朋友穿行于他在新疆昌吉州木垒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村里建的木垒书院 , 只见他走两步就蹲下来揪一根可以生嚼的苜蓿或者蒲公英 , 望着一草一木说着诗一样的语言 , 丰富的生活哲理扑面而来 。 网友因此发弹幕称他是“乡村哲学家” 。
5月9日晚 , 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电话连线采访了已经在木垒书院生活了8年的刘亮程 。
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本文图片

农民刘亮程 将废弃学校改造成耕读书院
北青报:什么样的机缘让人到中年的你 , 离开繁华的大都市 , 重又回到乡村生活 , 在这菜籽沟村创办了木垒书院?
刘亮程:年轻的时候 , 大家都向往远处的城市 , 但是等你活到你父母年龄的时候 , 你会发现你又回去了 , 回到你出发的地方 。
尤其是对文人来说 , 乡村是一个最诗意的居住地 。 它既可以安顿你的身体 , 也让你在大地上劳动、有所收获 。 所以很多文人都有田园梦 。 有的把这个想法和机缘变成了乡村游 , 一次又一次地消费掉了 。 我是在2014年的一次旅途中 , 看上了菜籽沟这样一个美丽的村子 , 便买下了村子里一所废弃的学校 , 改造成书院 , 又邀请了30多位艺术家来此居住 , 开始了边种地边写作的耕读生活 。
2014年我刚到菜籽沟村时 , 村里只有一家百货商店 。 我们建起了书院 , 邀请艺术家入驻 , 把这里搞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 。 村子里总共有200多户人 , 其中有几十户搞起了农家乐 。 2020年疫情爆发之前 , 村里的民宿每年一共能接待60万游客 。 可以说 , 这个村庄本来就很美 , 首先被我们发现 , 然后被游客发现 。 我们书院也成了引流的网红打卡地 。
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本文图片

北青报:最近教育部要求从今年秋季开学起 , 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 您怎样看??
刘亮程:早该这样了 。 我年少时在乡下 , 一放学就干农活 , 学校里也有劳动课 , 我还学会了各种手工艺 。 再到后来 , 我做了作家 , 这些手艺活虽然未派上用场 , 但我的作品当中写到某个手艺人、某种劳动的时候 , 我能写得非常好 , 就在因为我是一个劳动者 , 我知道土地上所有的劳动 。 生活中的很多常识及细节 , 特别有助于一个作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创作养分 。
在我看来 , 耕读生活非常重要 。 古人讲究晴耕雨读 。 孔子的72个弟子 , 手中都有一些实实在在的活要干 。 他们在大地上边劳作边思考边学习 , 这样的获得感可能更丰富 , 因为它是连天接地的 。
现在的孩子动手机会太少了 , 他们几乎不会动手去做一些事 , 或者完整地干完一件事 。 在我来看 , 这是要不得的 。 因为学会一个最基本的技能 , 对以后的生活非常重要——包括做饭、种菜 。 假如你的小院子里有巴掌大的一块地 , 你种几株西红柿 , 看到红得醉人的果实时 , 你就会有收获感 。 生活就是这样 , 所有的事都不是小事 。
劳动能够让一个人变得非常快乐 , 也让人安静下来 。 你懂得了种植技术 , 在家里面的阳台上栽种几株黄瓜 , 当你看到它生长的时候 , 你内心会有期待感;而且你从事这样的劳动时 , 你会安静下来 , 这就是劳动对一个人最大的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