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服时课|壮族配饰

壮族女子发饰
发间的钿饰葳蕤
|华服时课|壮族配饰
本文图片


壮族发饰
薄雾围绕 , 身着青服 ,
上绣水色小花朵朵 。
青丝绾起 , 支簪固定 ,
垂下许许流苏婀娜 。
壮族服饰多姿多彩 , 色调朴素而简洁 , 而壮族服饰中的头饰在不同支系服饰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 , 从款式、纹饰、色彩到工艺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那么如何通过壮族女子的发饰来区分每个支系呢?
那坡壮族发饰的佩戴方法通常:将头发束盘成发髻 , 卷在头顶 , 将发髻包住 。 然后用白头巾沿发际将头包住 , 以便能稳插各种头饰 , 再用一条长约九尺 , 宽六寸的黑布条经折后盖在头上 , 如飞机样盖在头上 , 盖住前额 。 黑头巾用土布来做 , 所以质地很硬 , 打了折盖在头上 , 风吹抖动都不易变形 。
广西贵港市的壮族妇女将蓝色方巾折叠成三角形 , 用来包裹整个头部 , 并在下巴处打结 。 造型土而不俗 , 侧面看正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 尽显女性婀娜多姿之态 。
|华服时课|壮族配饰
本文图片


广西大新县三联乡三联村中屯壮族发饰
广西大新县三联乡壮族的发饰较别致 , 女子常以织锦勒额扎紧头发 , 再用两端有垂穗的白土布、方格花帕交缠于上 , 显得端庄又活泼 。
布依壮族也被称为青衣壮族 。 布依壮族妇女的发饰以蓝色为主 , 盘于头上 , 远远看去 , 像一顶时髦的帽子 。
广西隆林沙梨乡壮族妇女的发饰为白色的头帕 , 两端有黑花织带及细线穗装饰 。
|华服时课|壮族配饰
本文图片

【|华服时课|壮族配饰】
广西贺州八步南乡壮族服饰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镇的壮族服饰增加了一种十分特殊的类型—高顶头饰 。 这种头饰是用竹壳做成内托 , 以白布裹之再包黑布 , 最后缠以红布条或绣花带 , 高耸巍峨 。
关于这种头饰 , 南乡民间广泛流传这样的传说:俍兵定居南乡 , 将来不及逃走或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瑶族女子强娶为妻 。 新婚之夜 , 瑶族女子为了表示对亲人的悼念和寄托哀思 , 要求用白布缠头 , 壮族丈夫不许 , 瑶族女子力争 , 双方妥协的结果是:先用白布包头 , 再罩黑布在外 , 露出白边 , 象征为亲人戴孝;黑布上再缠红巾 , 表示新婚吉祥喜庆 。 这种悲喜并存的头饰是已婚妇女的标志 , 是南乡壮族独具特色的服饰传统 。
壮族背带
母背上的摇篮
|华服时课|壮族配饰
本文图片


壮族背带
交背带 , 接背带 , 背带结系两家人 。
从来外婆亲外甥 , 打断骨头连着筋 。
自古生命祖婆传 , 一条背带连着根 。
背带 , 古称“襁褓” , 又称“小孩背带” “娃崽背带”或“背扇” , 在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方式的壮族地区 , 生活环境的艰辛 , 使得许多母亲在下地干活或者翻山越岭走亲戚和赶圩时 , 也要背着孩子 。 她们用一块长宽布 , 中部护着婴儿背部 , 从胯下兜起孩子的臀部 , 包裹着孩子的背部背在背上 , 背带两头从肩上绕往胸前 , 交叉经腋下绕回婴儿背后 , 再交叉经婴儿胯下 , 托起婴儿臀、腿 , 再绕往母亲胸前 , 打结布两头系于腰间 , 形成最简单的“摇篮” 。
由于背带的特殊含义 , 妇女在上面花费的工夫最多 。 又因西南少数民族分支繁杂 , 区域辽阔 , 即便是同一民族 , 村寨间也可能存在“五里不同风 , 千里不同俗”的文化差异 , 这种差异更体现在背带的工艺与纹样上 。 小小的一张背带 , 仅刺绣工艺就有数十种 , 如平针绣、打籽绣、拉锁子绣、绉绣、缠绣、锁绣、锡绣、挑花、补花等 。 背带上的纹样 , 因为有替代文字体现族群文化的功能 , 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支系的妇女往往借鉴汉族传统文化“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手法 , 将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符号图腾融入其中 。 此外 , 在背带上镶嵌银饰、玻璃镜片等反光物、尖锐物以及垂挂一串古钱或香囊流苏 , 也有避邪招福的含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