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北大教授戴锦华的书房

戴锦华老师
是北大中文系最早从事中国电影理论
及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
她曾说——
我生命中最深切的感知
都是在文学阅读中发生的
沉浸在文字所形成的画面、色彩、生命中
我被它的密度、质感紧紧包围
那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戴老师的书房
就坐落于燕园的曲径通幽之处
让我们一同走进她的阅读人生
感受她的思绪流动
点击视频
倾听戴锦华老师的讲述
“混沌”中的书房
我觉得书房不是一种陈设
不是一种情调
我不会在书房里玩
它是一个专属于自己的
可以自由阅读
思考和工作的空间
推开门 , 映入眼帘的是从地板延伸到天花板的一整面书墙 。 书架上摆放着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各种书籍 , 有几层还点缀着几只精致可爱的小摆件 。 戴锦华老师笑着介绍说 , “我的书房其实是一个‘混沌’ 。 ”
因为经历过书籍匮乏的时代 , 戴锦华曾经逢书必买 , 每次遇到难得的书展书市 , 她都会如饥似渴地带书回家 。 后来开始有人寄赠一些书给她 , 渐渐地 , 她的书房变得充盈而“拥挤”起来 。
“我所有的空间都被书侵占了 。 最‘惨’的是 , 我几乎无法从中找到想要查阅的书籍 , 着急用的时候只好再买一本 。 原来的那本早已‘书深不知处’了 。 ” 戴锦华笑道 。
书架的设计其实只能摆放一层书 , 但戴锦华的书最终被她安置成两层 , 所有的缝隙都派上了用场 。 但仍然有一些实在放不下的书 , 只能装箱存放在别处 。
“把它们装箱存在另一个地方 , 感觉像割舍了生命的一部分一样 。 ”
|探访!北大教授戴锦华的书房
本文图片

刚开始教学生涯的时候 , 戴锦华的书房就是她的卧室 。 狭小的空间里 , 所有靠墙的地方都安置了被书填满的书架 , 床被可怜地挤在书架底下 。 当时她梦想着能拥有一间真正的书房 , 而不是和床共享一个空间 。 在这个梦想已经达成的今天 , 她的书房反而又回归了“混沌” , 但这已经是一种心甘情愿了 。
她认为 , 现在很多家里的书房可能装饰性大于实用性 , 但她的书房仍然是一个专属于自己的 , 可以自由阅读、思考和工作的空间:“我觉得书房不是一种陈设 , 不是一种情调 。 我不会在书房里玩 。 “
|探访!北大教授戴锦华的书房
本文图片

|探访!北大教授戴锦华的书房
本文图片

|探访!北大教授戴锦华的书房
本文图片

对阅读保持饥饿感
正如三餐不可以一日不吃
漏一顿就饿得心慌
书也是不可以一日不读的
不读就浑身难受
对于少年时期的戴锦华来说 , 每一本书都是“天降大礼” , 这使她将书籍视为珍宝 , 既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其吸收 , 又不希望阅读得太过迅速 , 来不及好好回味 。 直到今天 , 她读小说都舍不得读完最后一页 , 更不会让任何一次阅读半途而废 。 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读和学习 , 这使她慢慢积累了速读和组读的能力 。
也许在旁人看来 , 快速、大量地阅读是一种天赋 , 但对戴锦华来说 , 比天赋更扎实的 , 是对书籍的饥饿感所赋予的能力 。 令她保持阅读习惯的从来不是“应该”和“不得不” , 而是她内在的深层需求 。
戴锦华在《电影与现实》课程直播中曾表示 , 自己把书当成食物 , 需要每天“食用” 。 正如三餐是不可以一日不吃的 , 漏一顿都会饿得心慌 , 书也是不可以一日不读的 , 否则就浑身难受 。 阅读已经成为她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