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度嫌疑人结局分析

在《博尔赫斯口述》里,记录着这样一段话:
“在我们这个混乱不堪的年代,还有些东西仍然默默地保持着经典著作的美德 , 那就是侦探小说 。”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按照电影鲨的理解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里,画也好、音乐也好、文字也好、电影也好 , 大家会普遍认为这些形而上的艺术作品,喜恶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缺乏一个被判定好坏的标准 。而事实则刚好相反,越是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它的内涵和所要表达的主旨越是清晰明了,绝不会模棱两可 , 混淆视听 。很多时候,它甚至像是一道有着标准答案的数学公式,像是只为捉拿真凶为目的的侦探小说一样,真理清晰,不容糊弄 。
今天,电影鲨就想为大家介绍一部,电影鲨认为是像道数学题一样,明显地反讽社会现象,但却被大部分人误读的 , 是枝裕和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 。
先说说这部片子反讽的两种社会现象:
一、司法发展到当今阶段,每个工种的专业化程度,细化分工程度,让职人们在越来越重视效率的同时,也越来越看不清案件的真实过程;
要想解析这一点,得从两个男主身上的两个关键词里找:
律师重盛朋章——赢得官司
重盛朋章在一次团队头脑风暴中曾说:
——“当然要选择对委托人有利的方向,除此之外还有我们需要考虑的吗?反正也不知道到底哪边是对的,那不如选择更有利的一方 。”
福山雅治饰演的重盛朋章这个角色出身在法律世家,对司法体制的熟悉和了解让他成为受人仰慕的前辈 , 但反过来 , 也使他沦为了体制奴役下的一个法律机器 。嫌犯是怎样的人?他有没有杀人?为什么杀人?这些最贴近真实案情的问题 , 他不关心 , 他关心的只是找到最能为委托人摆脱罪名的证据,比如他是图财害命,还是仇杀?图财的话可是比仇杀判罚更重的,比如他是受人指使还是蓄意谋杀?最好把所有指控指向买凶杀夫的被害人妻子,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嫌犯开罪 。
重盛朋章对待职业的态度与他的父亲,30年前就曾为嫌犯三隅获得减刑机会的法官如出一辙,我想三隅对这位父亲的专业度一定非常满意,才会在30年后再次钦点他的儿子为自己辩护 。他太知道这已丧失了求真心的父子俩人,都不会在意自己究竟有没有杀人 。
嫌犯三隅高司——容器
用30年前三隅高司第一次杀人时,抓捕三隅的警察的话来概括这个人:
——“三隅高司自己的怨恨什么的,憎恨什么的没有吧 。这反而让人觉得恶心,怎么说呢,就像空的容器一样 。”
三隅高司是一个具有宏观眼光,对社会秩序、司法体制了然于心的这么一个极其世故、极其狡猾的嫌犯 。他的狡猾是最大程度上的顺势而为,他知道自己完全无需多费功夫,这群只看重效率、输赢的律师就会自发绞尽脑汁地为自己找理由开脱 。


伏案时 , 他曾说自己很久以前就想杀被害人,在第一次见到律师,律师引导他说是喝了酒之后一时冲动杀了人,他就立刻改口说,是的,我是在喝酒之后,一冲动杀了他;
【第三度嫌疑人结局分析】第二次律师说他是先杀的人再拿走了钱包 , 而不是先抢劫再杀人 。三隅高司在了解到报复性杀人的判罚要比抢劫杀人轻时,顺势就答应道 , 是的,我是因为被老板解雇,所以选择报复他,不是为了他的钱;
第三次律师找到证据证明被害人妻子与嫌犯有金钱往来,他就再一次翻供,说,是的,被害人如果死了,他老婆可以拿到数目可观的“保险金”,于是我受她致使,被她拿钱收买了,才去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