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五期断代法

竟然有人问这么专业的问题?
好吧,很久没回答过了,答案是有三种分期方法,而且还是分先后的 。
【甲骨文五期断代法】
第一种:帝王年谱分期——就是按正史里记载的殷商帝王世系表来分类的 。
1期:盘庚,小辛 , 小乙 , 武丁——这部分的卜辞,据统计,占了70%以上 。
2期:祖庚,祖甲 。
3期:廪辛 , 康丁 。
4期:武乙,文丁 。
5期帝乙 , 帝辛——这部分数量最少,而且也争议最大,就是帝辛时期,即纣王的卜辞到底有没有 , 目前还没有过硬的证据,因为纣王的都城“朝歌”,也就是河南淇县的遗址里并没有发现任何卜骨刻辞 。目前被怀疑可能是纣王刻辞的,一部分是来自帝乙时期的,因为有些专家认为纣王曾经和父亲帝乙在殷墟安阳生活过,因此,帝乙在安阳时期的卜辞当应有纣王的份儿(殷商贵族也有刻辞卜筮的习俗) 。
但这证据明显不足,因为帝乙迁都朝歌后也再没有产生卜辞 。
于是,一部分专家又因此而联想出和纣王同时期,在陕西岐山发现的“周原甲骨”——以周文王与武王及周公为主的卜辞里有一部分是纣王的 。
但其实这也没什么根据,因为那些卜辞里并没有多少内容看起来会和纣王有关系 。
也因此,“帝王分期法”里的殷商甲骨文里,目前第五期公认的是帝乙期,并没有纣王 。
第二种是“书法分期法” , 这种分法和第一种的顺序是一样的,而且这种分法并不是学术分法,是艺术分法 , 因此,在此不作展开 。
最后一种是“祭司分期法”,这是目前最新的分法,也是被认为最科学的,因为“帝王分期法”是甲骨文之父董作宾上世纪提出的分法,有点过时了 。
所谓的“祭司分期法”,其实就是用主持这些祭祀的“贞人”——也就是祭司的名字来分类 , 这是取决于每次的祭祀,帝王不一定会留下名字,但是祭司(贞人)则一定会留下名字 。
因此 , “帝王分期法”确实是有漏洞的,因为事实上当代帝王是不会在卜辞中留下名字的,通通统一称为“王”(留下名字的只有死去的帝王,后人追忆祈祷会提到他们的名字) 。但因为我们有完整详细的传世殷商史记载,而甲骨卜辞里又有“事辞”描述了占卜的事由,因此专家们可以通过史料对那些刻辞内容的时期作出基本靠谱的推断和结论而已 。
但客观承认,这种推测还是有漏洞的 。
而根据贞人做出的分期了 , 则相对客观准确,同时,和帝王分期结合考据也更加客观更加科学 。
目前的“贞人分期”种类比较多 ,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知道就行 。
诚谢邀请!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 , 它大概分几个时期:
1. 雄盛期:自盘庚至武丁,大约100年 。
2. 颓靡期:自廪辛至康丁 , 大约十四年 。
3. 谨饬期:自祖庚至祖甲,大约四十年 。
4. 谨峭期:自武乙至武丁,大约17年 。
5. 严整期:自帝乙至帝率 , 大约89年 。
源自百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