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身材 , 由于经常在户外尤其是在乡村走动 , 生于1975年的乐东九所中灶村人蔡宁 , 皮肤显得有点黝黑 。 他话不多 , 与人交流时眼睛会平静地注视发言者 , 仿佛随时要从别人的表述中汲取“营养” 。
【|海南这位了不起的乡村“馆主”】蔡宁当过小学语文、历史教师、文书和法律工作者 , 自27年前开始收藏老物件 , 迄今已先后创办了两家私人博物馆——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和崖州民俗博物馆 。
“看得见的崖州乡愁”
5月7日上午 , 初见蔡宁 , 是在琼西文化名镇黄流一民房里 , 那里便是他的崖州民俗博物馆所在 , 200平方米(含阳台)的套间里 , 摆满了古崖州属地黎、汉两族人民生产生活用品和文化娱乐文献——竹编谷仓、棉质渔网、藤编箩筐、狩猎工具、儿童木椅、崖州民歌抄本、贺寿布幛和笔筒、砚台等 , 不一而足 , 由于空间逼仄 , 愈发令人目不暇接 。
本文图片
蔡宁陈列在阳台上的部分古代瓦当 。 采访人员 陈耿 摄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馆?”采访人员问道 。
“崖州文化是黎族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的结合体 , 今天的乐东、三亚两地是古崖州历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腹地 , 多元文化在此交汇融合 , 铸就了崖州文化的特质 。 ”蔡宁说 , 然而 , 近年来 , 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 , 一间间古民居在经济大潮中不断减少 , 儿时乡村生活中的老物件也逐渐消失 ,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用具 , 浓浓的乡愁没了可以寄托的地方 。
蔡宁对农耕时代的罐、瓮、碗、犁、钯、盆等看似普通的手工老物件尤其怀念 , 古崖州属地过去黎族、汉族人民所用的椰壳碗、竹吊篮、藤筐、木臼等成为稀有之物 , 也让他惋惜不已 。
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 蔡宁为了再现“看得见的崖州乡愁” , 2008年在黄流镇上租下民房 , 用自己多年来在乐东、三亚两地收集到的民族、民俗老物件 , 创办了崖州民俗博物馆 。
本文图片
崖州民俗博物馆里一个巨型的竹编谷仓 。 采访人员 陈耿 摄
见证琼南旧日时光
崖州民俗博物馆只是蔡宁自费建的其中一间博物馆 , 而早在2005年 , 他就在家乡九所镇中灶村创建了第一家博物馆 , 展出一部分老物件 , 场所是其父母1978年建的老房子 , 也是他2000年结婚时的用房 。
婚后 , 蔡宁曾随妻子住到九所小学简陋的宿舍 。 由于老物件越收越多 , 学校安排给妻子的那间厨房 , 也成了他放置藏品之处 。 2019年新房装修完毕 , 他便将琼南民间的老物件集中展出 , 改名为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 。
跟随蔡宁前往中灶村 , 来到毗邻海榆西线的一栋三层高的小楼 , 首层门楣上11个红色大字——“琼南历史文化民间博物馆”赫然入目 。
一楼是“琼南农耕文化”展区 , 二楼为蔡宁一家的生活区 , 重量级的藏品在三楼 , 又设“琼南史前文化”“琼南古陶瓷文化”“琼南黎汉传统工艺”“琼南书契文化”“琼南古建文化”5个展区 。 藏品中 , 有厚形制大石斧、刻符双肩石斧、石戈、蝶形石饰、陶刀等;陶瓷系列中 , 有不同历史时期海南本地生产的陶器 , 其中有展现海南古代两大窑系之一的黄流窑系产品 , 有古城“官”字款和“吉”字款城砖;在书契文化展陈中 , 有清代康熙、同治、光绪年间盖有崖州署官印的“红契” , 还有古崖州四区、五区(今乐东)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礼仪契书、地契及反映黄流商贸史的庄票、庄单等 。
- 海南|罕见海南鳽现身江西!全球仅1000只,为何钓鱼人对它威胁最大?
- |点赞!这位“95后”女兵靠汉服年入百万
- |这位夫人一屋子艺术藏品拍出3.63亿美元
- 海南黄花梨|聊一聊海南黄花梨的新料,它有收藏价值吗?
- 海南|2022年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高坡园村桐坡村田弄塘村五堂香火平安醮会
- |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通过综合绩效评价,这位东阳籍教授担任课题组负责人!
- |据说这位书法家写字时,有专人负责摇桌子?!
- |培养非遗人才 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在海南开班
- 薛云国|海阳盘石店镇这位手艺人 专注竹编手艺四十年
- |原创组图|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项目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