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代人也爱郊游露营,他们还有这些户外生活黑科技( 二 )


唐僧是和尚 , 出行持禅杖 。 徐霞客拄的“孤筇”指竹杖 。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一句诗 , 定义了后世忘情于山水的潇洒 。
明人出游什么打扮?穿野服 。 据张丑《野服考》 , 一套野服包括苔笠缁撮、鹿裘带索、草履、草裳、短褐、斗笠、蓑衣、纶竿、芒鞋、竹杖、柴担、耒锄等 。 想来一个个就像“诸葛村夫” 。
《儒林外史》第八回 , 嘉靖时娄家两公子去拜见蘧太守 , “太守也换了葛巾野服拄著天台藤杖出来陪坐 。 ”文人精神在达与隐中切换 , 换身衣服拄根棍就能实现了 , 这才是“装”的正解 。
陆游当年得了一根老藤杖 , 吟诗“我有古藤杖 , 夭矫蛟龙形” , 像不像庞麦郎的歌“我的滑板鞋 , 时尚时尚最时尚”?不过天台红藤杖才是陆游心中好:“明朝欲入天台去 , 试就高人乞一支 。 ”徐霞客游天台山时 , 也曾费工夫在天台山上找过万年藤 。 没找到天台藤 , 只好用“孤筇”了 。
吴敬梓想要一根天台藤竹仗 , “一杖需数十金” , 如买下“时或至于绝粮” 。
明朝|明代人也爱郊游露营,他们还有这些户外生活黑科技
本文图片

陆游
提盒里面有乾坤
《广志绎》中说 , 明代北京人好游 , 清明踏青 , “高梁桥盘盒一望如画图” 。 清代《燕京岁时记》也说:“明时积水潭 , 常有好事者联十余牀 , 携都篮酒具 , 铺氍毺其上 , 轰饮冰凌中以为乐 。 ”
盘盒都篮一回事 , 是明人出游的必备神器 。 “都篮”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 , 主要是装茶具的 , “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 到了明代 , 发展为提盒 , 大幅度扩容 。
高濂曾自制“提盒” , 可谓高配 。 高濂的提盒分上下两层 , “式如小厨” , “远宜提 , 甚轻便 , 足以供六宾之需” 。 下层作小仓 , 可以“装酒杯六、酒壶一、箸子六、劝杯二” , 上层分六格 , “以四格 , 每格装碟六枚 , 置果肴供酒觞 。 又二格 , 每格装四大碟 , 置鲑菜供馔箸” 。 此外 , 又自制“提炉” , 类似提盒样式 , 可以煮茶、温酒及熬粥 。 用一副担子挑着提盒和提炉 , 就可以出发了 。
钱塘人许次纾著《茶疏》 , 其中有“游山具”:“备诸器具 , 精茗名香 , 同行异室 , 茶罂一 , 注二 , 铫一 , 小瓯四 , 洗一 , 铜炉一 , 小面洗一 , 由副之 。 随以香奁小炉香囊七箸以为丰肩 , 薄瓮贮水三十斤 , 为半肩足矣 。 ”不仅装茶具 , 还能装酒具、香具 , 容纳更多样化 。
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御用旅行文具箱 , 为紫檀木质 , 可折叠 , 展开为桌 , 合闭为箱 。 可以放置64件套小巧精细的文房四宝及文杂器具 , 还包括宫廷画家周鲲的设色山水画小手卷和山水小册页及《类苑俪语》上下二册 。 在明代折叠桌就出现了 。 高濂《遵生八笺》中说 , 出外旅行建议携带两张叠桌” 。 一张大桌作饭桌 , “作二面折脚活法 , 展则成桌 , 叠则成匣 , 以便携带 。 席地用此抬合 , 以供酬酢 。 ”另一张小桌作供桌 。 “以水磨楠木为之 , 置之坐外 , 列炉焚香 , 置瓶插花 , 以供清赏” 。
说到折叠家具 , 不能不说胡床 。 胡床不是床 。 有靠背的叫交椅 , 没靠背的称交杌 , 还可以叫马扎 。 胡床有两大历史性贡献 。 一是改变了古人的坐姿习惯 , 从席地而坐 , 改为了垂足而坐 , 唐人称之为“逍遥座” 。 二是“敛之可挟 , 放之可坐”(《资治通鉴》) , 给古代家具带来折叠的设计思路 。
明朝|明代人也爱郊游露营,他们还有这些户外生活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