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人格测试褒贬一览,远不止MBTI( 四 )


诸如“喜欢研究宇宙的真理”这样的问题 , 明显是针对接受过良好教育人群的设问;“药物”的翻译也有明显的立场中立和迷惑性 。 在中国 , 毒品即为毒品 , 而非“药物” , 吸食毒品者不会被当作“瘾君子” , 在大部分普通国人的认知中是没有“药物放纵”这个概念的 。
比如在大五人格问卷中 , 对于“顺从、利他”的考量 , 如若不基于中国的集体主义国情以及紧密的家庭结构考虑 , 许多常见的“利他行为” , 也许就会被错误归因 。 再比如 , 不同人格类型的正向代表人物往往是西方的著名人物 , INTP林肯、ENTJ拿破仑等 , 并不利于大众直接理解 。
因此 , 无论是从翻译的角度看 , 还是从行为的“本土化”迁移的角度看 , 人格测试仍然属于一个舶来品 , 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水土不服”的反应 。
西方的心理测量发展 , 伴随着阶级、种族问题 , 其模型建立一度以富有的白人男性为主体 。 MBTI的制定者伊莎贝尔就曾称 , “人格类型的差异在高智商、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上才能充分体现” 。
因此在如今的西方 , 为少数族裔正名、为内向者正名、为性少数群体争取权益 , 是一种政治正确 , 表明“政治正确”也是一种政治正确 。 从好的方面看 , 这样的文化影响下 , 心理测量更尊重个体、更人性化 , 但过度的追求摆在台面上的政治正确有时又掩盖了其局限性 。
根植于其文化背景的测试模型 , 就这么被“搬运”了过来 。 人格测试结果也开始成为了我们的职场招聘参考条件 , 无论是广告行业 , 还是教育、通信、电子、金融、家居行业都有对应的职业人格测试 , 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了 。

但无论是用于哪一种领域和场景 , 心理测量的科学性都是基于“人”的 。 以才储为首的企业能够成立和发展 , 并且获得良好的口碑 , 也正是依赖于其服务模式 。 其官网的企业介绍称其服务模式“关键在于根据数据验证重构模型 , 并引入多个模型交叉测评 , 如此方能避免用外国模型测评中国人出现解读偏差、或维度单一不准确的情况 。 ”
中国的心理测量从无到有 , 如今要走向从有到优 。 推动中国心理测量发展的张厚粲女士在北师大给学生演讲时曾说 ,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心理测量存在的基础 , 也是心理测量的任务 , 这是学心理学人的最基础的认识 。 ”
因此 , 过度吹捧和营销不妥 , 用审视其他学科的标准来盲目贬低心理测量为“伪科学”也有失公正 。 不过 , 我们至少可以明确一点:网络上之所以有那么多对人格测试褒贬不一的评价声 , 恰恰是因为关注心理健康、有自我探索需求的群体正在增多 , 心理测量有可讨论的空间 。
参考资料:
1.《心理学导论》作者:(美) 韦恩·韦登(Wayne Weiten);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2.清华大学|彭凯平《心理学概论》公开课;
3.《世纪心理学从书:心理测量学》作者:张厚祭 , 龚耀先;浙江教育出版社;
4.利维坦|性格分类测试的伪科学